安且吉兮 高高寿槐
三月是一个下江南的日子,这个时候的江南烟雾迷濛、繁花似锦,一路走来一路阳春丽景,满眼的风光满眼的欢欣,心花也会随着大自然这些美到骨子里的景像而蠢蠢欲动直至怒放起来。三月也是一个踏青访友的好时节,这个时候被冬天紧箍了一个季节的人们被生发的春天注入了活力,阳气升腾兴奋起来,纷纷走出家门走向户外,走向自然踏青赏景,探亲访友,咀嚼着这万紫千红世界的鲜新,生怕辜负了上天赐予的这个时令、这片景和、这段姻缘。而我,就是被李白感化了的人,吟着他的诗,在这烟花三月美妙之际,携妻驾车由北一路向南,经苏北苏南江北江南,一边赏心悦目,一边驶向浙江安吉县探望一位尊敬的长者,95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大家曹寿槐老师。
常言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起安吉,因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而得名,建县于汉中平二年(185年),是古越国重要的活动地和秦三十六郡之一的古鄣郡郡治所在地。涌现了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三国东吴大将朱然、近现代艺术大师吴昌硕、著名林学家陈嵘、画家诸乐三等名家,曹寿槐先生就是这片土地上当今健在的书法名家,现在安吉的一张文化名片。
车子将近黄昏进入了安吉市区,穿行在苕溪路上,使我忽然想起了米芾的《苕溪诗》,他们之间会是怎样的一个联系呢?会不会就是写的这个苕溪呢?别说,这还是真是有关联的。苕溪就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的主要支流,因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而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苕溪有东西两溪,东苕溪发源于杭州临安,西苕溪的发源地则正是安吉。安吉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发源地。苕溪人杰地灵,有众多历史人文故事,在这里我们先姑且不谈,绕不过去的则是《苕溪诗》,因为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太有名了。《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诗与书法浑然一体,相辅相承,用笔八面生锋,雄浑老辣中又率意自然,风樯阵马中又逸趣盎然,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是米芾的得意之作。而我拜访的曹寿槐先生,书法又恰是从“米”而博板桥等诸家众采自成一家的名宿大家。
曹寿槐 ,1930年12月生,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承庭训,四岁开始学书,勤奋学艺九十余年,从不懈息。所临碑帖不下百种,真草隶篆行,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出版《曹寿槐书法集》《唐诗行书字贴》《中小学钢笔字贴》《曹寿槐书法艺术》《曹寿槐书法作品集》《板桥体初探》等个人书法专著20余本,出版《书法人生》以及杂文集《草根谭》等个人自传十余本。先后在长春、郑州、深圳、杭州、湖州等地举办过个人书法展11次。2002年曾随中国文联艺术代表团出访欧洲八国和东南亚诸国。其作品被国内外多个博物馆、美术馆收藏。2008年精心创作2副作品代表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赠送给国家领导人,祝贺新春。曹老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所在学校评为百年12位名师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有潘天寿等6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书法弟子也遍布全国,仅安吉便有二十之众。
我与曹老相识纯属偶然。那是1997年,在北京观书画展上的相逢结缘,当时曹老师是获大奖的书家。后来他四次应邀来东营传授技艺,逐渐与我这一个后生有了亦师亦友的忘年莫逆交情,我尊他为老师,他笑着应着,然每每来信却谦虚的称我为仁弟,要知道他足足大我近35岁啊,足见一个长者谦谦君子的风范。这次见面曹老的儿子,也是书法同道的曹永远考虑到曹老年事已高,安排了半个小时左右会面的时间,然而,老少一见面就激动起来,兴奋不已,似忽有说不完的话题,虽然曹老的口齿已没有了以前语速的表达,但思维一直清晰,这一聊竟从上午十点到了下午1点,还一起在家里共进了丰盛的午餐。其间,曹老向我赠送了新出的回忆录《书法人生》《云鸿吟稿(诗集)》《板桥体初探》和《曹寿槐作品集》,并将一幅93岁时写的作品“崇德尚贤”送我以示鞭策。看到我的诗稿,他不住地说好、好,他说,一个书法者,一定要有文化的修养做支撑,要做书者,鱼离不开水,诗稿有生活、有烟火,值得肯定。在看到我的书法作品时评价进步很大,有了一定自家的东西,但还需继续努力,戒急戒躁。他说书法60岁入门,70岁变法,80岁功成便可足矣,直至明早将逝今晚方可停笔。在谈到当代书法现状时,曹老又说,书法是书写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要用心用情才能心手双畅,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是立不住的,要写的高古,要有书卷气,虽然社会现在已进入了快节奏时代,但书法不能一味图快,用笔过快偶出精彩,但思想跟不上容易漂浮,终究不能骨力洞达,沉着才能痛快。我明白,这是曹老让我继续沉下心来对待书法而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的箴言,体现了一位长者对后辈,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安吉有着人造的天池,装机容量高达180万千瓦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有着万亩郁郁葱葱的大竹海,是《卧虎藏龙》和《情深深雨濛濛》的拍摄地;有着“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的苕溪和风景如画里的余村。然,今天的主角不在哪儿,而是书法名片曹寿槐先生,当今立得住以后也立得住的90多岁仍笔耕不辍,融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书法大家。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平静无尘的长者在这里洗白云、挽清风、拂翠竹、观苕溪,寄情山林泉间;置案一张、拥书一架、展素纸一卷,执湖笔一管,着墨于心田,人书俱老,宛如一棵长寿的巨槐让人仰视。
安吉,安且吉兮。寿槐,高高寿槐也。

(图一,作者与95岁高龄的书法家曹寿槐一起)

(图二,曹寿槐先生88岁书自作诗《岁月歌》作品:竹马垂髫过眼烟,不须身事忆从前。只将衰鬓当春色,抖擞精神学少年。)
潘屴
2024年4月9日于袖云轩
壹点号 潘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