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烟草传奇,卡拉伊姆人的老巴夺烟草帝国崛起记

哈尔滨烟草传奇,卡拉伊姆人的老巴夺烟草帝国崛起记"/

哈尔滨烟草传奇,主要是指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烟草产业中的历史和成就。其中,卡拉伊姆人的老巴夺烟草帝国,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烟草品牌故事。
卡拉伊姆人,是哈尔滨烟草产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们来自俄罗斯,曾在哈尔滨从事烟草贸易。在20世纪初,卡拉伊姆人凭借其独特的烟草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烟草资源,创立了老巴夺烟草品牌。
老巴夺烟草品牌起源于1906年,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哈尔滨乃至中国烟草产业的佼佼者。以下是老巴夺烟草帝国的一些传奇故事:
1. 烟草种植:卡拉伊姆人引进了俄罗斯先进的烟草种植技术,结合哈尔滨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培育出了独特的烟草品种。这些烟草品种具有香气浓郁、口感醇厚等特点。
2. 烟草加工:老巴夺烟草品牌在加工工艺上独具匠心,采用传统手工制作,确保烟草的品质。其产品在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3. 品牌建设:老巴夺烟草品牌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广告宣传、产品包装等方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在20世纪30年代,老巴夺烟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4. 企业发展:在卡拉伊姆人的带领下,老巴夺烟草帝国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将中国烟草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5. 传承与创新:老

相关内容:

哈尔滨是一个有着异国风情的城市,从1907年到1934年,30多个国家在这里有侨民,20个国家在哈尔滨设有领事馆。鲜为人知的卡拉伊姆人就是随着大规模的移民潮来到哈尔滨的。这个民族既有犹太人的特点,又与穆斯林有共同之处。哈尔滨的卡拉伊姆人不是生活在伊朗、埃及、以色列和美国的卡拉伊姆犹太人,他们是来自克里米亚岛(现为乌克兰的一个自治共和国)的卡拉伊姆人。

来到哈尔滨的卡拉伊姆人

19世纪30年代,卡拉伊姆人移居到俄国南部的大城市;20世纪卡拉伊姆人已分布在俄国的各个地方,绝大部分集中于工业和贸易领域。20世纪50年代他们主要生活在克里米亚、波兰、立陶宛。

卡拉伊姆人是俄罗斯制表业和烟草业的先驱,俄罗斯第一家制表厂和制烟厂就是他们在莫斯科创办的。1945年出兵中国东北的苏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也是卡拉伊姆人,后来担任国防部长。美国动画电影协会主席拉尔夫·巴克什也是卡拉伊姆人。他们与犹太人不同,房屋门口摆着小匣子,里面放着《摩西五经》里的几首诗作,他们只庆祝在《圣经》里有记载的那些日子,房子格局是男女分开住,各占一半。他们在宗教上禁止食用《圣经》上规定不得食用动物的肉,会堂不备座椅,教徒进入前要脱鞋。

卡拉伊姆人来到哈尔滨的原因与近代大量来到哈尔滨的俄国移民相似。他们有的是随1896年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开通来哈尔滨的;有的是1904-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滞留在哈尔滨的;有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作为流亡者来到哈尔滨的。

那时,在哈尔滨的卡拉伊姆人有几百人之多,最初的宗教活动场所是租用建于1905的伊斯兰寺院(今哈尔滨道里区通江街江85号)。

后来卡拉伊姆人于1908年建了自己的宗教场所,地址在哈尔滨道里商务街(今上游街114号)。哈尔滨卷烟厂创始人伊利奥·阿罗维奇·老巴夺是这一教会的主要支持者。

老巴夺和“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

哈尔滨卷烟厂创始人伊利奥·阿罗维奇·老巴夺不是讹传的“波兰籍犹太人”,而是在哈尔滨的卡拉伊姆人的代表人物。

1898年伊利奥·阿罗维奇·老巴夺、阿勃拉·阿罗维奇·老巴夺兄弟随着大批外侨来到哈尔滨经商,开始了他们在哈尔滨三十余年的烟草生涯。伊利奥·阿罗维奇·老巴夺出生于1874年立陶宛克里米亚地区特罗基市,波兰籍卡拉伊姆族。当时,哈尔滨的外籍员工有吸食木斯斗克(烟斗)及大白杆烟的嗜好,老巴夺兄弟便抓住这一机遇,发挥卡拉伊姆人在制烟业的传统优势,从俄罗斯长途贩运烟丝和大白杆烟。1902年,他们创办手工作坊,工厂的工人由七八名逐渐增加到几十人甚至七八百人,由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哈尔滨的烟草市场竞争激烈。英美烟草公司不但迅速占领老巴夺兄弟原有的市场,而且多次与老巴夺谈判、交涉,最终形成英美烟草公司拥有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六成股权的合资格局。从此,经营大权落在了英美烟草公司手中,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也更名为“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老巴夺兄弟见大势已去,便携带在中国获取的巨额资本,于1930年去了法国巴黎,加入了法国国籍,做起了休闲自在的寓公。而他的儿子小老巴夺仍留在哈尔滨继续经营烟草,幻想着东山再起。1920年,英美烟草公司决定扩建“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在哈尔滨南岗(现一曼街65号)选定新厂址动工兴建,占地面积为18447平方米(“老巴夺父子公司”在“英美烟草公司”分担的出资金额是300万美元)。

经过三年的建设,1922年建成四层楼的厂房,有职工千余人,年产卷烟一万余箱。产品不仅供应东北三省,而且还销往俄远东等地。此时的“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是东北三省唯一拥有先进机械的大型卷烟厂。

老巴夺死后小老巴夺子承父业

1934年,伊利奥·阿罗维奇·老巴夺在法国巴黎离世,终年60岁。根据他的愿望,在其许多卡拉伊姆人亲友的见证下,他的骨灰被送到他的故乡立陶宛的特罗基,永远长眠于自己想念的故乡。在此之前,他对于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卷烟厂做了安排:把自己的儿子小老巴夺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烟草专业,回到中国后子承父业,担任“老巴夺烟厂”的总办。1945年日本投降后,“老巴夺烟草公司”原名得到恢复,小老巴夺也回到了厂里。同年8月27日,开始了生产。1950年7月,小老巴夺离开哈尔滨经天津去了香港。1951年1月,赴美国定居。2002年9月23日,老巴夺的儿媳娜塔丽·威尔逊(退休前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语言文学教授)还回哈尔滨寻过根。卡拉伊姆人在哈尔滨的工厂,除著名的“老巴夺烟草公司”外,“老巴夺兄弟商会”也是卡拉伊姆人在哈尔滨的企业之一。

据《黑龙江省志·烟草志》记载,“老巴夺兄弟商会”的地址在哈尔滨的道里区,商会与“老巴夺股份有限公司”没有直接关系,无机械设备,实际是家庭手工作坊,从哈市购入原料,制造少量手工烟卷,主要是贩卖“英美烟公司”制品。该商会在中央大街、市场街设点,年销售额约10-15万元。建国后,“老巴夺烟草公司”于1952年被收归国有,后更名为“国营哈尔滨卷烟厂”,是哈尔滨历史上的利税大户。

发布于 2025-07-02 11:12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中国绝版老香烟,抽过5种以上,老烟民们见证岁月流转,你中了几招? 下一篇:收藏沙龙,重温往昔风情,这些经典老烟标,你是否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