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美食探秘,一起吃肥肠,诠释过命的交情

巴蜀美食探秘,一起吃肥肠,诠释过命的交情"/

巴蜀美食,又称四川美食,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鲜香、油润、味浓著称。在四川,有一道非常著名的美食叫做“肥肠”,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口感和风味,常常被用来比喻深厚的友情。
“一起吃肥肠,就是过命的交情”这句话,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在四川,肥肠因为其独特的味道和口感,成为了人们聚会时的一种象征,吃肥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肥肠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清洗、去腥、烹煮等多个步骤,才能呈现出其香醇的口感。在四川,吃肥肠通常与朋友聚会联系在一起,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肥肠,一边畅谈心事,这种共享美食的过程,使得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因此,“一起吃肥肠,就是过命的交情”这句话,反映出了四川人对美食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高度重视。在巴蜀美食文化中,肥肠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人们深厚的友谊和美好的回忆。

相关内容:

来源:【天府融媒】

据说,在广州,和朋友吃饭,如果对方退掉餐厅的收费纸巾,说明把你当自己人,如果接下来Ta掏出自带纸巾还撕一半给你,那可算是过命的交情。

而四川人,淡定地扯了一张苍蝇馆子桌上不收钱的抽取纸,“老板,给我们来份卤肥肠,再来个肥肠辣子鸡。”言语间,用“肥肠”这一味食材,锁定了围桌而坐的友情指数,那也是过命的交情。

毕竟,有美食家说过,“在通往肥肠的路上,全是兄弟,没有敌人。”

闺蜜们不服气了,驱车几十公里只为那一口软糯滑爽的卤肥肠,这可不是什么塑料友情,而是可以大聊闺房私密而不怕被截图的情谊好吗?

不分性别老幼,肥肠是老饕们的接头暗号,是确认过眼神对的人。

肥肠原本不是什么高贵的食材,由于它在消化链上的“独特”位置,先天可归为孔子“色恶,臭恶”而“不食”的范畴之列。天生略卑微,带着不太上得台面的“原罪”,但却可以大放异彩,就更显得可贵。

有饕客戏称:“吃肥肠,过三关——清洗关考耐心,火候关考用心,吃相关考真心。”

耐心,确实是吃肥肠的第一位“料”,一截猪大肠,须加盐加姜加醋,历经重重水净,从污糟到清透,虽是庖厨杂务,但竟然有点通感于禅门修行,洗去贪嗔痴;用心,那是说烹饪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而要远离猛火,步步为营,否则炒出嚼不动的橡皮筋口感,就可惜了一盘上好食材;真心嘛,那就是和不太熟悉的朋友一起聚餐,如果连肥肠都点了,都一起吃过了,那说明关系就更亲近了,“肥肠一点,交情立显”。

很多在外地谋生的游子,回川来最便捷最直白的思乡表达,就是到街边小店来一碗肥肠粉,麻辣鲜香加肥肠,信手拈来鲜明的四川元素,在红油和薯粉的裹挟下,一吸溜进肚,连不小心溅在身上的星点油渍,都是“回到家”的仪式感。民国时的《锦城旧事竹枝词》里就曾这样描述:“天色微明炉火熊,桥头贾客过匆匆。肠耙汤滚加椒水,一碗银丝暖融融。”对于游子来说,暖的是味道,也是乡愁。

江油肥肠 图据江油市融媒体中心

在四川,哪里的肥肠最好吃呢?《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给出了答案:“江油是全世界肥肠的故乡,中国最好吃的肥肠在江油。”他讲了一个故事:“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五天,我正在吃肥肠,余震来了,饭馆里的所有人都在往外跑,但是我想,不能放弃这碗肥肠,很淡定地吃完,找老板结账却找不到人。”

生死之间,选择一碗至味肥肠,这种乐观,有点像四川人面对困境时的常规操作。于生命,有点失敬;于生活,热爱到家。

而那位名声超级响亮的江油人——诗仙李白,在一些人的传说中,儿时的他曾在遇见乡间老妪烹饪肥肠时,就作诗一首:“李白读书匡山上,忽然一阵肥肠香。读书台高千千尺,不及老妪送肥肠。”句式与《赠汪伦》太过相似,基本能判断其含“真”量。但再一品,藏着当地人的狡黠与智慧,把诗仙拉下神坛,让肥肠登上诗坛,相隔千年,也有了共同的美食暗号。谁又敢断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是来源于诗仙就着肥肠、大口喝酒后的灵感呢?毕竟,这前一句,放在肥肠身上作为独白,似乎也不违和。

四川人打整肥肠的手段,比川剧变脸还精彩。老灶台上,肥肠在郫县豆瓣里摸爬滚打,演的是红油重彩的正剧;和鸡肉、排骨及各味香料一起战斗的肥肠煲,是吸众家之长的相互成就;到了乐山钵钵鸡的场域,则是竹签尖尖上摇曳生姿,过一遭冷锅,成为红油芝麻的美味小曲;裹着重味米粉的粉蒸肥肠,是深藏不露但一口倾心;单打独斗的卤肥肠,靠味道和口感一骑绝尘,多是用店主的姓来作背书;还有温婉的肥肠豆汤饭,摇身一变有了贤良淑德的住家感觉,是成都人无法拒绝的王牌碳水……

如果要出一个报菜名pk,我大四川派上的肥肠战队就足够丰富。因为爱得深沉,所以变着花样地去丰富。而不管你至爱哪一味,作为主角的肥肠,都有把不装不作的人团结起来的力量。

肥肠,原是囊中羞涩时的平民选择,《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老丈人胡屠夫提着猪大肠来庆贺的故事,就让人总觉得有点不够意思。于是,用“杂碎逆袭”来形容肥肠,再合适不过。

如果生活遇到点坎坷,不要心灵鸡汤,来碗四川肥肠。

本期话题

你喜欢吃肥肠吗?对于肥肠的经典做法,你知道哪些?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叶无远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6-30 19:31
收藏
1
上一篇:饕客之思,探寻偷嘴中的最佳美味体验 下一篇:探寻厨神足迹,厨师名称的渊源与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