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昨天凌晨两点说想我,今天却连已读都不回。

”

评论区里,这条留言被点赞三万次。
没人觉得稀奇,因为人人都藏着同款对话框:
前面是糖,后面是空气,中间隔了七到十五天——刚好够你心痒,又不至于凉透。
这不是旧时代的暧昧,这是升级后的“云养鱼”。
后台跑着的不是心跳,是算法:
你回几个字、隔几分钟、有没有用表情包,
全被记在一本看不见的账上。
等数据告诉你“可以收网”,对方才施舍一句“最近真的好忙”。
更离谱的是,有人连忙都不真忙。
今年九月《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甩出一组数字:
68%的“数字化捕猎者”把ChatGPT当僚机,
让AI替他们同时写十份“专属”小作文,
关键词换成你的名字,就是一份私人定制。
你以为的深夜走心,不过是云端批量打印。
当情感被切成按分钟计费的商品,
“陪伴”也上了货架。
社科院刚发的白皮书说,
情感陪护类APP用户同比涨了两倍四,
82%的买主在三个月后承认:
自己更不会谈恋爱了。
花钱包月得到的早安晚安,
把真实关系衬得又慢又难,
于是继续续费,循环套现。
怎么判断你是不是别人的“电子鱼”?

三条土办法,亲测有效:
1. 看节奏。
健康关系不会掐表,
想你的人会顺手报备,
而不是准时失踪十五天。
2. 看备份。
允许你留社交空间、不查手机、不逼你秒回,
才是把人当伴侣,
而不是把伴侣当数据点。
3. 看吵架。
愿意坐下来拆问题的人,
远比甩红包、点外卖、寄礼物的那一位靠谱。
时间花在哪,心就在哪,
金钱只是补偿算法的利息。
有人说,都2024了,谁还玩纯爱?
可别忘了,
AI再会写情书,也写不出一起淋的那场雨;
算法再精准,算不到你凌晨三点真的想被抱一下。
下次手机一震,
先别急着心跳,
先问一句:
“这次,是真人上线,还是云端续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