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身上这块肉口感绝赞!高蛋白低脂,但过量享用需谨慎

牛身上这块肉口感绝赞!高蛋白低脂,但过量享用需谨慎"/

在牛身上,"里脊肉 (Lǐjíròu)",特别是"西冷 (Xīlěng)"(英文的 Sirloin)或者"眼肉 (Yǎnròu)"(英文的 Eye of Round)的部分,通常被认为是兼具"高蛋白"和"相对低脂肪"特点的肉类。
"高蛋白:" 牛肉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对于肌肉生长和修复非常有益。 "相对低脂肪:" 与肥牛、肋眼等部位相比,里脊肉和西冷/眼肉部位的脂肪含量较低,尤其是去掉了明显的大油之后,口感更清爽。
"但是,为什么说不推荐你多吃呢?"
1. "仍然含有饱和脂肪:" 即使是相对瘦的部位,牛肉仍然含有饱和脂肪。过量摄入饱和脂肪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建议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 2. "胆固醇:" 肉类也含有胆固醇。虽然目前关于膳食胆固醇对血液胆固醇影响的研究有些争议,但一般建议健康人群适量食用。 3. "烹饪方式的影响:" 很多人喜欢用煎、炸等方式烹饪牛肉,这些烹饪方式容易引入额外的油脂和热量,反而可能使牛肉变得不健康。健康的烹饪方式是蒸、煮、烤或用少量油快炒。 4. "红肉与癌症风险:" 一些大型研究表明,过量食用红肉(包括

相关内容:

本文176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先生最近迷上了健身,开始控制饮食,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干净饮食”。一位“健身老哥”给他推荐了牛肉,说是“增肌必备”。但张先生吃来吃去,最爱的还是那块——黄瓜条。

这块肉,听起来像蔬菜,实际上是牛身上一块非常紧实的瘦肉,脂肪含量低,口感Q弹,煎炒都香。很多人称它为“牛肉里的精品”。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块“最好吃”的肉,虽然营养好,却并不适合长期多吃。

黄瓜条,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黄瓜条是牛后腿部靠近腱子肌的一块瘦肉,纤维细密、脂肪极少,蛋白质含量高达22%以上,脂肪含量却不到4%。这让它成为很多健身人群和“三高”人群的首选。

炒着吃不柴,炖着吃不腻,甚至切成薄片涮火锅,也比肥牛更有嚼劲。很多餐馆还把它当作“招牌牛肉”,价格不低,但卖得特别好。

可真正从营养学和医学角度看,这块“红肉中的优等生”,并非没有隐患。

高蛋白≠多吃就好,这种肉吃多了反伤身体

从营养成分看,黄瓜条确实优秀。但问题也出在它的“优秀”上。

黄瓜条是典型的高嘌呤红肉,每100克牛黄瓜条中,嘌呤含量约为130mg,属于中高嘌呤食物。长期大量摄入,容易造成血尿酸升高,进而诱发痛风。

根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代谢性疾病,每1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尿酸,且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度相关。

不仅如此,红肉摄入过多还会增加结直肠癌等癌症的风险

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红肉每周摄入量应控制在300~500克以内,且应优先选择瘦肉,限制加工红肉摄入

黄瓜条虽然脂肪低,但本质仍属红肉。吃多了,风险一样有。

“不吃红肉就没力气”?其实你可以这样替代

很多人觉得红肉是“气血之源”,吃少了怕没劲。其实不然。

红肉中的铁是“血红素铁”,确实更好吸收,这点无可否认。但并不意味着你非得依赖牛肉才能补铁、补蛋白。

蛋白质摄入可来自多种来源。豆制品、鸡蛋、鱼类、禽肉,都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其中,鸡蛋的蛋白质利用率甚至超过了牛肉,而鱼类的脂肪更健康,富含DHA和EPA,对心脑血管有益。

对于痛风、高尿酸患者,更建议选择白肉+植物蛋白的组合,减少嘌呤负担。

所以,如果你不是运动员,也没有高强度肌肉训练需求,完全没必要把黄瓜条当成每日“标配”。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你吃的牛肉,真的“干净”吗?

市面上黄瓜条多为冷冻肉或大包装分割肉。在运输、储存、重复解冻的过程中,蛋白质容易降解、滋生细菌,如果处理不当,反而增加肠胃负担。

不少人图方便,从超市买来速冻黄瓜条,回家直接炒。看起来方便,其实很可能食用了已经部分变质的肉。

食品安全问题,往往藏在你看不见的细节里。

更何况,牛肉价格高,不法商贩曾出现用猪肉注射牛肉香精、染色冒充牛肉的情况。2023年浙江市场监管局就曾通报多起“牛肉造假”案件,其中不乏“黄瓜条”名义售卖的劣质肉。

那到底该不该吃黄瓜条?权威建议是这样说的

不是不能吃,而是适量吃、偶尔吃、合理吃。如果你身体健康、无高尿酸或肾脏疾病,一周吃2~3次,以每次100克左右为宜,搭配蔬菜一起炒或炖,问题不大。

但如果你属于以下人群,就要格外注意:

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嘌呤摄入应严格控制,牛肉尽量少吃,尤其是炖煮浓汤类菜肴。

肾功能不全患者: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建议遵医嘱控制摄入总量。

肠胃功能较弱人群:黄瓜条纤维紧实,不易消化,吃多会造成腹胀、消化不良。

癌症高风险人群(如家族结直肠癌史):应限制红肉总摄入量,优先选择白肉或植物蛋白。

总结一句话:黄瓜条好吃,但别天天吃

牛黄瓜条确实是牛肉中脂肪最低、蛋白最优的部位之一。但高蛋白不等于多吃就好,低脂肪也不代表没有隐患

它适合偶尔享受、合理搭配,而不是日常主菜。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更应理性选择,不盲目追捧。

吃得健康,不是看谁吃得“干净”,而是看是否吃得科学、吃得适合自己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年)》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违法典型案例通报(2023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红肉摄入与健康风险评估报告(2022)》

发布于 2025-10-17 04:57
收藏
1
上一篇:告别牛肉,探寻牛身上那补钙嚼劲十足的绝美部位 下一篇:探寻美味巅峰,牛身上这块肉最诱人!高蛋白低脂,但专家提醒,适量享用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