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富锦市,智慧农业新篇章——“云端”种地,“指尖”管田
“云端”种地、“指尖”管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生动体现。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这一理念正被广泛应用,推动着当地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云端”种地,指的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具体来说,富锦市通过建设农业物联网平台,将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部署在田间地头,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云端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并生成可视化报表,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决策依据。
"“指尖”管田,则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便捷管理。" 富锦市开发了农业信息化管理APP,农民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田间的实时数据,接收专家的指导和建议,进行农事操作的远程控制,甚至可以在线购买农资、农产品等。
"富锦市“云端”种地、“指尖”管田的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准农业:" 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养分状况等,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智能灌溉:" 根据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自动控制灌溉系统,实现按需灌溉,节约水资源。
"病虫害预警
相关内容:
金秋九月,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金色的稻田一眼望不到头,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
不远处,富锦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张羽站在田埂上,拿着一束颗粒饱满的稻穗说:“这稻穗将近20厘米,足足有120多粒。这些水稻今年有望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这都是现代化农业技术‘托底’的功劳。”
走进园区服务中心,正中的大屏幕上动态显示着每个地块的状况,耕地质量、墒情监测、长势评估等九大专项模型一目了然。“我们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星联卫星、物联传感、网联终端等多源数据融合,70个农情测报点数据实时更新,无人机巡航与卫星遥感互补校验,地里的细微变化都能及时掌握。”园区的工作人员边演示边介绍。
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总面积达4万亩,是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里现已建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以“互联网+农业”为核心模式,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构建起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体系。
眼下是水稻收获的季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春每天都得到田里去转几圈。这位和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种地“老把式”,如今也成了智慧种田的示范户。“以前土里刨食,全靠人力,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全程机械化,一台插秧机一天能插50亩,无人机打药、大数据监测,省力又省心。”
说完,老刘拉着记者去看田间的智能灌溉系统。“过去一亩地得用900立方米水,现在只需要450到500立方米,水省了一半不说,水稻长得反而更好。”老刘说,过去种水稻看的是经验,现在看的是数据。
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站的大豆田同样“科技范儿”十足。试验站示范场场长刘峰池指着面前的一片大豆地说:“今年我们在430亩大豆田推行大垄密植模式,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不管遇到什么干旱天气,都能及时补水、精准控肥。关键期还能按需求调配氮磷钾比例,将养分直接输送到每一株大豆根部,避免浪费又满足营养需求。”
“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添了‘底气’,让大家投身田间的干劲更足了。”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明秀介绍,富锦市每个村屯都配备了专职农技指导员,科技人员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农技指导视频,远程解答种植难题。
作为全国产粮第一县,富锦市粮食仓储能力达2406万吨,全市优良品种普及率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1%。在这片黑土地上,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智慧农业正为“中国饭碗”注入更多科技含量。
(记者 张士英 通讯员 陈雪婷)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