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水磨悠悠岁月

乡土散文,水磨悠悠岁月"/

这是一篇关于“水磨”的乡土散文:
"水磨"
在故乡的河湾深处,总有一座沉默的老水磨,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水流边。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没有了石磨轰隆作响、溪水奔腾流淌的热闹,只留下岁月磨砺出的光滑轮廓和空气中一丝若有若无的旧时光味道。
我的童年记忆里,水磨是重要的地标。夏天,小伙伴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着大人去河里摸鱼捉虾,或者在水磨旁的青石板上追逐嬉戏。看那浑浊的河水从磨坊下穿过,冲击着巨大的水轮,发出“咕咚咕咚”的声响,带动着水磨缓缓转动,仿佛一个永恒的、神秘的能量转换。水轮的转动是那样有节奏,带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牵引着我们对那“磨”出来的东西充满期待。
水磨是用来磨粮食的。春天,金黄的麦子收获后,会被用船运到水磨旁。父亲或村里的壮劳力,会把这些沉甸甸的麦子倒入石磨的上方。然后,水轮开始转动,带动着石磨的两块厚重石盘,一圈又一圈地旋转起来。麦子在两块粗糙的石盘间被挤压、碾碎,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低沉的呻吟

相关内容:

文:胡海泽

水磨,以水为动力将粮食磨成面粉。上世纪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小溪河流上随处可见水磨房。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延续了几千年的水磨退出了磨面的舞台,被柴油机磨,电动磨所替代。磨房属生产队公有财产,土地承包到户后,有的磨房因分财产被拆除。现在偶尔看见一座磨房也是濒临倒塌或临近销声匿迹。会川镇文峰小学附近一水磨房旁成了人们丢弃垃圾的地方。


  水磨有平轮和立轮两种,不管哪种都是靠水落差作为动力,水槽里的水浇在磨轮上,磨轮的中心轴上端与一圆形石磨盘固定在一起,磨轮的旋转带动石磨盘转动,转动石磨盘的上扇石盘是不动的,上扇石盘木漏斗中下来的粮食被水带动旋转的下磨扇研磨成面粉。

上面第一幅图片是平轮水磨的磨轮,第二幅图片是立轮水磨的磨轮。在渭河公园灞陵桥百米处有一个平轮水磨的模型。平轮水磨也叫卧式磨,但庄农人很少这样叫。渭河公园的磨轮比水磨房的磨轮要小很多。

水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水磨的历史可以溯源到战国时期,那时就有了石磨,三国时期李冰发明了水车,把水车和石磨结合就是水磨。水磨在华夏大地上延续了三千多年,至今新疆和田县还有一个千年水磨作坊,现还使用加工面粉。游客到此时品尝用石磨所磨出的面粉做成的食品,感受与电磨的面不一样的口味。


  解放前有水磨的人大都是大户人家或富有人,一般贫民是建不起水磨房的。因此,因水磨而得地名者不少,松树沟常家坪村的宋家磨,朱堤村的姬家磨,高家磨三个社名中都有个磨字。这三个社分别在松树沟河西河东,相隔不足一公里,可见过去水磨之多。从会川镇坐车去黄香沟(定西十大旅游之地排名第一)分水岭,黄香沟口的罗家磨村,罗家磨小学都延用了原来的名字,足见罗氏人家的水磨,原来口碑有多好,可见一斑;清源镇的上磨村;临洮县玉井镇的姬家河洮河大桥所建之地叫油磨滩,故名思义,过去这里不仅有水磨,还有榨油的油房。三十年前在这里浪花儿会时没看见油房水磨,但“油磨滩”方园几十里内人尽皆知,因每年的古历五月十九有许多花儿歌手在这里以展歌喉,唱花会友;听花儿浪会者数以千计。罗家磨陇师同学张新会,他家的水磨房曾在2013年9月26日受到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渭水源头陇上人家)栏目组采访,《远方的家》第105集节目在电视台播出时有记者采访的过程及与主人对话的镜头及视频。受此殊荣,他家对水磨房的房面进行了维修。他家的水磨房是方园百里之内保护最完好的,下面是他家水磨房的图片。

在我七八岁时跟着父亲到高家磨、姬家磨磨过面。走进磨房,只见石磨扇上装粮食的木漏斗口与磨扇大小相差无几,漏斗上口呈正方形,上大下小,若大的木箱用粗麻绳固定在磨房的樑檀上,由于石磨的转动若大的木箱漏斗承载着粮食而发出吱吱的响声。筛面声,石磨转动声,水渠中水浇在磨轮上响声交织在一起。说话交流要提高嗓音。磨出的面用两个箩相互撞击筛出面和麸子,筛面者脸上眉毛满是面尘。那时没有戴口罩一说,医院的大夫护士戴着口罩,农民庄稼汉戴口罩是被人笑话的,再者那时的农民压根挪不出钱去买囗罩,因而筛面时也就任面尘钻入鼻孔,弄得满脸是粉白的面。


  冬天河要封冻前,必须磨够一家人过冬的面,因此,入冬磨面,要排队等待,粮食用生产队驴或骡子驮到磨房,要等上好几天,才能轮到。

水磨已成为历史,即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发布于 2025-10-16 14:27
收藏
1
上一篇:天时地利人和,铸就独树一帜的水磨古镇传奇 下一篇:水磨古镇传奇,千年水韵中的尘封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