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老烟回忆录,六十载烟雨岁月

云南老烟回忆录,六十载烟雨岁月"/

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云南老烟(通常指云南本地或深受云南烟影响的老烟民)的“60”这个概念。这里的“60”可以有多种含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
"1. 年龄与代际:"
"步入花甲之年:" 对很多云南老烟来说,“60”可能意味着他们已经步入花甲之年,进入了人生的成熟阶段。这个年纪的他们,烟草或许已经陪伴了他们几十年的岁月。 "人生经验:" 60年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对烟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他们可能更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烟,如何在不同的场合吸烟,甚至对烟草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健康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意识也会逐渐增强。一些60岁的云南老烟可能会开始考虑减少吸烟量,或者尝试一些更健康的替代品,比如电子烟或者无烟烟草。
"2. 吸烟习惯与偏好:"
"老牌香烟的忠实用户:" 60岁的云南老烟,可能一直以来都钟情于某些经典的老牌香烟,比如红塔山、云烟等。这些香烟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独特的吸烟方式:" 他们可能有着独特的吸烟方式,比如喜欢用特定的烟斗、烟嘴,或者喜欢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吸烟。这些习惯已经

相关内容:

红塔山下阿斯玛, 王溪河边开茶花。 石林旁边是春城, 花溪旁边黄果树, 甲秀楼上品裴翠, 最难忘是大重九!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云南,街头巷尾总飘着一股特别的烟香 —— 不是现在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味,是带着滇南烟草地阳光气息的醇厚香气。那时候的云南烟,在全国烟民心里是实打实的 “硬通货”,不用刻意宣传,单凭 “云南产” 三个字,就能让烟民们愿意掏腰包。老烟民们记得,当年揣在兜里的烟盒各有讲究:有的印着苍山洱海的简笔画,有的裹着朴素的牛皮纸,像 “红塔山” 的前身款、“云烟” 的老版软包,还有带着点乡土气的 “阿诗玛” 早期款,随便掏出一盒,都能让身边的烟友凑过来讨一根。

曾经在烟民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云贵的烟草,川贵的酒。这充分说明了云南烟草的知名度...。还有,贵州的烟草也不错。

那时候的烟民,烟瘾里藏着岁月的痕迹。就像那位有着四十几年烟龄的老云南,每月要抽掉四五条烟,烟盒在口袋里磨出毛边,应酬时掏烟的动作比掏名片还熟练,手指缝里的烟渍洗了又染,却总说 “这口云南烟,换别的都不入味”。直到前年,他突然决定戒烟 —— 不是因为体检单上的红箭头,而是某天整理抽屉时,看到里面堆着半箱没拆封的烟,突然觉得 “这东西占着地方,也占着日子”。

70-80年代初,云烟采用白色外壳包装,分为带过滤嘴和平装两种。大重九的包装至今未变,当时为平装。阿诗玛、红塔山和茶花是带过滤嘴的卷烟。父亲抽的是金沙江和春城平装烟。农村的农民大多抽春耕和平装金沙江烟,有客人来时会买一包春城烟。

我总觉得九十年代云南的烟,白盒子的好抽!画苑翡翠桂花到五块的茶花红山茶,红梅也好,阿诗玛那是最好抽但好久才能买一包!

成昆铁路通车时发给代表的雲烟,淡绿色外包,那煙才真正好,烟丝金黄,烟支柔软度相当高。还有一种很高档的没有人提起“彩蝶”不输现在任何高档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软硬阿诗玛!软包加长红塔山!大重九!硬盒黄红梅!三塔!美登等香烟!真是太好抽了!

戒烟的难,只有抽过的人才懂。最熬人的是前半个月,白天坐立难安,手里空得发慌,总想去摸烟盒;夜里更甚,好几次梦到自己夹着烟凑到嘴边,烟丝燃着的火星明明灭灭,惊醒时手指还下意识蜷着,像握着烟卷。他也动过 “少抽一点,慢慢来” 的念头,但看着桌上剩下的三条烟,突然明白 “妥协一次,就会有无数次”。于是狠了心,想抽的时候就去阳台浇花,或者攥着拳头数到一百,没找任何替代品,就这么硬扛。半年后,掏烟的习惯性动作没了,看到别人抽烟也能平静走过,只是偶尔闻到烟味,心里还会掠过一丝熟悉的感觉 —— 那是多年烟瘾留下的印记,却不再是控制自己的枷锁。


老烟民们总说,戒烟不是跟烟较劲,是跟自己较劲。有个老伙计以前一天要掐掉 45 个烟蒂,第一次戒烟时遭了大罪:白天昏沉得像踩在棉花上,开会时忍不住打哈欠,夜里总在 “找火” 的噩梦里醒,醒来后浑身是汗。但他咬着牙没碰烟,熬到两个月后,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惦记那口烟味,连路过便利店的烟柜都不会多看一眼。可他也提醒身边人:“戒烟最怕‘复吸’,我有个朋友戒了三个月,忍不住抽了一根,结果后面每天的量比以前还多 —— 烟瘾这东西,像弹簧,你软它就硬。”

也有人把戒烟过得不那么 “紧绷”。有个老哥戒烟五年,只有每月跟发小喝酒时,会买一包细支烟陪对方抽一支。他说那支烟没了以前的瘾头,更像陪发小聊过往的 “道具”,烟圈飘起来的时候,两人聊的是当年一起蹲在墙角抽云南老烟的日子,不是为了过烟瘾。第二天醒来,他不会下意识摸口袋找烟盒,该上班上班,该喝茶喝茶,那支烟没让他回到以前的状态,反而让他更清楚:戒烟不是 “再也不能碰”,是 “我能控制它,而不是它控制我”。

其实戒烟的法子,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老烟民们总结出个实在招:想戒烟的那天,就把家里的烟、打火机、烟灰缸全打包 —— 没拆封的烟别心疼,沾着烟渍的烟灰缸别舍不得,拎下楼扔进垃圾桶,像扔掉了十几年的习惯。再把钱包里的零钱、微信里的零钱都交给爱人管,想买烟时摸遍全身只有手机,就算走到便利店门口,也只能转身离开。“断了念想,就少了很多挣扎。” 那位四十几年烟龄的老云南说,现在他闻见别人抽烟会下意识躲开,不是讨厌,是觉得 “清新的空气比烟味舒服多了”。

那些印着云南山水的老烟盒,现在成了老烟民们抽屉里的收藏品,偶尔拿出来看看,想起的是当年的日子,不是想再抽一口。毕竟,比起攥着烟盒回忆过去,能清爽地爬完一层楼不喘气,能陪孙子在公园玩一下午不咳嗽,才是更实在的幸福。戒烟从来不是为了 “戒掉回忆”,是为了给往后的日子,多留几分干净的气息。

发布于 2025-10-16 11:27
收藏
1
上一篇:全球巧克力盛宴,揭秘世界上最好吃的三种巧克力 下一篇:追溯往昔,上世纪云南老烟,你抽过几支?抽过三支的你,是否已步入戒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