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渡口之道

穿越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渡口之道"/

这句话很有意境,也充满了希望。它意味着在困境中寻找那个能够带我们脱离苦海、走向新生的转折点或方法。
“渡口”象征着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机会或支持。找到它,就像找到了一艘可以带我们过河的船。
要找到这个“渡口”,你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
1. "清晰定义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你到底面临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方案。 2. "分析现状:" 客观地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当前的环境和资源条件。了解你拥有的优势和可以借助的力量。 3. "寻求信息与知识:" 主动学习与你问题相关的知识,了解别人是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阅读、咨询专家、向有经验的人请教都是有效途径。 4. "探索可能性:" 不要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即使有些看起来不切实际。 5. "寻求帮助与支持:" 不要害怕向他人求助。家人、朋友、同事、导师或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律师、技术顾问等)都可能提供宝贵的视角或直接的帮助。他们有时就是那个能帮你找到“渡口”的人。 6. "行动与尝试:" 找到潜在的方法后,要勇于尝试。不是所有方法都会成功,但尝试本身就能让你更接近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说起刘道玉先生,教育圈内的人称他为“武大的蔡元培”,不过对于圈外人来说,他最容易让人记住的身份是“易中天的伯乐”。两个头衔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作为“武大的蔡元培”,刘校长开创了武汉大学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黄金时代,树立了自由的学风;在这样的学风之下,桀骜不驯的易中天先生才得以成长。

本书可以说是刘道玉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总结,在《自序》中,作者说自己原计划是写一本《教育十问》,谁知问题越问越多,便只好改名为《教育问题探津》。本书涉及的问题,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方方面面,共有36个问题,它们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有18个问题,着重“什么是”,如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大学的真谛,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教育家,什么是理想大学,等等;下篇有18个问题,着重“怎么样”,如怎么样走出选择专业的误区与烦恼,怎么样觅得自己的志趣,怎么样进行有效的自学,怎么样做一名开明的教师,怎么样觅得创新的灵感,等等。前者重在“什么是”,而后者则着重“怎么办”。

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刘道玉先生,一直在继续关注和呼吁教育改革,进入到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思考教育上一些深层的问题,如教育是什么,学习是什么,大学的真谛是什么,等等。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问题,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实人们并不明白它们的真谛。最近几年,刘道玉开始关注这些人们身边的“习以为常”的教育事,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思考。

《说文解字》曰:“津,河流的渡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渡口是停泊船只的地方,凡有渡口的地方,必定就有船,找到了渡口,过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作者之所以取《教育问题探津》作为书名,也是意在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渡口。

笔者是一名高中老师,没有什么教育学理论基础,凭借自己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也关注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笔者发现每到高考季,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志愿焦虑”,即在填报志愿时为报考哪所大学,尤其是哪个专业而举棋不定。作者也关注到这一问题,并站在一个大学校长的角度认为,“专业”并不能决定一个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关键是找到人生的志趣。作者精辟地使用“志趣”而非“兴趣”,“兴趣”不能当饭吃,而且可以随时改变,但换上一个“志”字,则需要一个人用一生去求索。如何发现自己的“志趣”?作者认为,需要有理想、有好奇心、足够热爱而且要有广泛的阅读,要在“阅读”中觅得志趣,并且要随机捕获志趣。

笔者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但最终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教师职业,通过几年的磨合,自己感觉与中文系毕业的同行也没有太大差距,不同的学科背景让我能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的朋友中也不乏觅得志趣者:学习行政管理的做了电影发行、哲学系的去了联合国、国际政治专业的去了华尔街、学新闻的去非洲做野生动物保护……可见“志趣”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31日第7版

发布于 2025-10-15 16:58
收藏
1
上一篇:渡河攻略,从找到船桥开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下一篇:善道人生,自知之明,成就境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