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文化,传承非遗艺术——今日揭秘聊城国家级非遗瑰宝,柳林花鼓舞

遇见非遗文化,传承非遗艺术——今日揭秘聊城国家级非遗瑰宝,柳林花鼓舞"/

我们来一起揭开聊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舞(柳林花鼓)"的神秘面纱!
"鼓声激越,舞动河畔——认识柳林花鼓"
“鼓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常指以鼓为主要乐器,结合舞蹈、歌唱等形式,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祈求吉祥或进行祭祀、娱乐活动的传统艺术。而聊城的"鼓舞(柳林花鼓)",则是其中独具地域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杰出代表。
"它来自哪里?"
柳林花鼓主要流传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柳林镇及其周边地区。柳林镇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是重要的水陆码头和商贸集散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柳林花鼓便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的“形”——表演特色"
1. "核心道具——鼓:" 柳林花鼓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鼓。表演者通常手持鼓槌,敲击鼓面。但这鼓并非普通的鼓,它往往制作精良,鼓面中心常绣有吉祥图案(如“福”字、花卉等),鼓身彩绘鲜艳,极具观赏性。 2. "表演形式——鼓舞:" 表演时,鼓手常以站立或行进的方式,围绕鼓进行敲击和舞蹈。鼓点密集而富有节奏感,时而激

相关内容:



“咚!咚!咚!”



在聊城冠县的柳林镇,一阵激昂的鼓声骤然响起,紧接着,彩衣腾飞,舞者腾跃,伞如游龙,步似流星——这便是传承了四百余年的“柳林花鼓”!



今天,让我们走进冠县,感受这项古老艺术的蓬勃生命力!





柳林花鼓一种山东省冠县的舞蹈艺术。属于“鼓子秧歌”的一种,最初的表演形式为“地秧歌”,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走街秧歌”。





柳林花鼓约起源于清朝初年,所演绎的故事起源于《水浒》。百姓将宋江、吴用等化装成花鼓艺人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与冠县当地流传的鼓子秧歌结合。



形成了固定的表演形式延续下来,最终发展成“柳林花鼓”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





柳林花鼓的节奏快、动作猛,既有北方秧歌的热烈,又有武术的刚劲,还融入了戏曲的韵味,堪称“非遗界的全能选手”。





柳林花鼓的表演者为固定人数为14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表演形式分为两种:在行进中的表演称“踩街”,在固定的场地表演叫“跑场子”。



踩街时,伞头一声令下,两队人马在激烈火爆的锣鼓“踩街点”(亦称“快鼓”或“出场点”)中边舞边前进。跑场子是柳林花鼓的主体部分,分武场和文场,武场以舞为主,文场以唱为主,一般先舞后歌。



最令人叫绝的是"伞舞",舞者单手持伞,旋转如飞,配合腾跃翻滚,宛如游龙戏凤,堪称“中国民间版街舞”!





舞蹈也具有浓厚的武术风格,是舞蹈和武术的元素,同时还饱含强烈的地方特色,它的“长带鼓”长至膝间,扑打转跳,鼓不离身,堪称一绝。



其次,它的表演文武兼备、粗犷豪放、泼辣火爆、明显是由舞蹈和武术融合而来。还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唱词中充满了百姓的俗词俚语。



微电影《鼓舞》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艺术,早在1950年代就惊艳了整个华东。解放初曾在“华东民间艺术汇演”中获一等奖。多年来,曾无数次参加各种级别的文艺汇演,载誉而归。





柳林花鼓在冠县当地享有较高声誉,历史上一直是临清庙会的重点节目。



一句“十八里相送”,唱出了鲁西人的深情;一段“破阵子”,吼出庄稼汉豪气。





柳林花鼓从田间地头到舞台中央,当鼓槌落下,节奏震颤的不仅是空气,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鲜活见证。它用激越的鼓点、飒沓的舞步,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热血与浪漫!







— END —

非遗最有生命力的瞬间

不是隔着透玻璃的展示品

而是在人们的日常中活起来

一次手作体验、一场非遗市集、一段沉浸式演绎……

让我们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延续者







今日 July | Topic

大家有体验过柳林花鼓吗?欢迎在评论区互动留言!关注小聊不迷路~






#遇见非遗文化,传承非遗艺术# #聊城# #聊城非遗# #非遗文化# #非遗#



发布于 2025-10-14 23:28
收藏
1
上一篇:湖北荆州作家蒋彩虹倾情力作,探寻花鼓的荆楚风情 下一篇:安徽凤阳,花鼓声里见证四十年辉煌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