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圣深度解析,开会的艺术与效率

李明圣深度解析,开会的艺术与效率"/

李明圣先生,我们来探讨一下“开会”这个话题。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常常令人头疼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论开会”:
"一、 开会的必要性 (Why We Have Meetings)"
1. "信息同步与共享 (Information Synchronization & Sharing):" 在复杂的项目或组织中,不同成员或部门可能处于信息孤岛。开会可以将关键信息、进展、挑战集中传达,确保大家步调一致。 2. "决策制定 (Decision Making):" 对于需要集体智慧或多方权衡的问题,会议提供了一个讨论、辩论、汇集意见并最终达成共识或决策的平台。 3. "问题解决 (Problem Solving):" 遇到难题时,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可以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4. "团队建设与士气提升 (Team Building & Morale Boosting):" 定期的团队会议可以增进成员间的了解和沟通,明确团队目标,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有助于凝聚团队。 5. "规划与协调 (Planning & Coordination):" 对于项目启动、中期调整或年度规划等,会议是进行目标设定、任务分配、资源协调的重要方式。 6. "正式沟通与仪式感 (Formal Communication & Ritual):" 某些场合下,会议是进行正式宣布、表彰、问责等必要的沟通形式。
"二、 开会的

相关内容:

若干人聚在一起议事或集会,叫开会。开会是一种领导方式,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党委领导,人大立法,政府行政,政协协商,军队管理,学校教学,企业经营,没有一个方面可以不开会。学习交流,研究决策,动员部署,贯彻落实,效果评估,检查验收,没有一个环节少得了开会。从出生时的亲友会,到结婚时的庆婚宴,再到死亡时的追悼会,人生在会中开始,也在会中结束。人们不太乐意开会,又不得不开会。精简会议是一个老话题,会议质量是一个大问题。

会少点,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没会不行,会太多不好,开会是一种手段,是个技术活。开会的目的是鼓舞人心,达成共识,集中意志,凝聚力量,开会是共产党的一个传统。但是,领导多、部门多、管事多,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表态代替干活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少开会、多干事,把有限的时间更多地用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不发通知奔基层,不打招呼进现场,不要陪同搞调查研究,肯定比在舒适的会议室听取那些经过筛选、加工、提炼、美化的汇报,查得真实,究得明白。司马光说,执要于己,委务于下,考功罪于成败之后。如果真正树立起鲜明的目标导向、任务导向、业绩导向,做到规划刚性,职权法定,责任到岗,问责到人,谁的人谁管,谁的事谁办,谁的孩子谁抱走,其实用不着开那么多蜻蜓点水的流水席式的会。

会精点,可议可不议的题不议。会不在多,在精,在管用。“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重要的事不开会”,是坊间一种略带夸张的讽刺,不论这种现象存在与否,都可以当作一种善意的批评和有益的警示来对待。开会是决策必不可少的形式,重大问题会议研究、集体决定,是基本规矩。但是,一次为期半天的会研究几十个议题,会议时间没准谱、会议准备不充分、会议议题不集中、会前沟通不到位,以致大事不上会、小事议不停的问题比比皆是。开会是一项基本功。举重若轻,抓大放小,是领导者的基本素养。议题是领导者定的,会议是领导者主持的。如果领导者政治成熟、业务精通、敢于担当、妥善把握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火候和分寸,该自己管的事自己管、不该自己管的事别人管,该上会的上会、不该上会的不上会,其实用不着开那么多漫无边际的俱乐部式的会。

会短点,可讲可不讲的话不讲。会议有单向传达、多向互动等多种形态。单向会议时间长,不是因为议题太多,就是因为讲话者讲话太长,归会议组织者负责。多向会议时间长,则是会议的组织者、主持者和参与者共同的责任。组织者漫不经心,主持者信马由缰,与会者长篇大论,拍板者举棋不定,执行者讨价还价,都可能导致会议的低效。开会可以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拓展视野,启发心智,增长本领,只要精心组织,讲究章法,原本是可以酣畅淋漓、简洁高效的。如果与会各方少点拖泥带水、插科打诨,多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少说空话、套话、废话、假话,在重大问题上不和稀泥,在非原则性问题上不固执己见,养成研究的习惯、弄懂以后表态,养成倾听的习惯、听清以后鉴别,养成辩论的习惯、说明以后表决,养成少数服从多数的习惯、成熟以后拍板,其实用不着开那么多劳心伤神、误人误己的马拉松式的会。


作者:李明圣,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总编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发表于《前线》杂志2020年第1期,原标题“论开会”

版式:林苗苗

监制:李爱玲

发布于 2025-10-14 17:13
收藏
1
上一篇:春之花,绽放的季节,生命的礼赞 下一篇:警惕“一个会议五个标”,揭秘减负背后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