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话题。简单来说,它们各有侧重,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最适合”。
*网络覆盖最广,信号最好:这是移动最核心、最无可撼动的优势。无论你是在繁华都市的地下室,还是在偏远山区、高铁上,移动的信号通常都是最稳定、覆盖最全面的。对于对网络信号有“强迫症”或经常出差到偏远地区的人来说,移动是首选。
用户基数最大,品牌认知度高:作为多年的行业龙头,移动拥有最多的用户,这也意味着其网络基础设施和运营经验最为成熟。
5G建设领先:在5G网络的建设速度和覆盖范围上,移动依然走在前列。
资费相对较高,性价比低:“贵”是移动最显著的标签。同等流量和通话时长的套餐,移动的价格通常比联通和电信贵一些。用户普遍感觉移动的“套路”多,优惠活动不够实在。
套餐“套路”深,老用户不如狗: 这是用户吐槽最多的一点。新用户可以享受到非常优惠的互联网套餐,而老用户往往被“绑定”在旧的高价套餐中,想降级或更换到优惠套餐非常困难。
宽带质量一般:虽然移动宽带凭借“手机套餐送宽带”的策略迅速占领市场,但其网络质量和稳定性(尤其是高峰时段的体验)通常不如电信,有时甚至不如联通。
对网络信号要求极高、经常出差、不差钱、追求稳定性的商务人士或对信号有刚需的用户。

资费灵活,性价比高:联通是三大运营商中最“互联网化”的,率先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各种“大王卡”、“宝卡”等定制卡,流量价格相对便宜,套餐选择非常灵活,深受年轻人喜爱。
网速快,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联通的3G/4G网络在网速上一直有不错的口碑,特别是在北方传统优势区域,网络质量和速度表现优异。
宽带质量尚可:联通的宽带质量介于移动和电信之间,在北方地区表现很好,是性价比之选。
网络覆盖不如移动:这是联通最大的短板。在城市和县城地区信号良好,但在一些乡镇、农村、山区或室内深处,信号覆盖明显弱于移动,甚至会出现信号盲区。
网络稳定性稍差:在人流密集区域(如演唱会、火车站),联通网络有时会出现拥堵,导致网速下降。
对价格敏感、流量需求大、主要活动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年轻人、学生群体。
宽带业务是王牌,质量最稳定: “南电信,北网通”的说法深入人心。电信的宽带以其高稳定性、低延迟和优质服务著称,是游戏玩家、对网络质量要求高的家庭用户的首选。
网络信号均衡,4G/5G网速快:电信的移动网络覆盖范围介于移动和联通之间,比联通广,比移动稍弱。但其网络速度和稳定性通常表现很好,尤其是在南方地区。

套餐性价比不错: 电信的套餐价格通常比移动便宜,虽然可能不如联通的互联网卡那么“极致”,但整体性价比很高,特别是“手机+宽带”融合套餐,非常划算。
移动网络覆盖仍有短板:虽然在持续改善,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电信的信号覆盖还是不如移动。
北方地区宽带优势减弱:在北方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其宽带市场份额和口碑不如联通(原网通)。
对家庭宽带有高要求、追求网络稳定和速度均衡、希望办理“手机+宽带”融合套餐的家庭用户和游戏玩家。
700MHz黄金频段:这是广电最大的王牌。700MHz是低频段,具有覆盖广、穿透能力强、绕射能力好的特点。理论上,用更少的基站就能实现和移动相当的覆盖,尤其是在室内和农村地区,信号体验可能会非常好。
5G新势力,有后发优势:作为新入局者,广电没有历史包袱,可以采用最新的技术和网络架构,同时与中国移动合作共建共享5G网络,可以快速部署。
价格潜力大:为了吸引用户,广电在初期可能会推出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套餐。
品牌认知度低,用户基础薄弱:作为新玩家,很多人还不知道广电有5G业务,信任度和品牌形象需要时间建立。

服务体系不完善: 营业厅数量少,线上客服和线下服务体系还在建设中,用户办理业务、处理问题可能不如三大运营商方便。
业务生态单一:目前主要提供基础的移动通信服务,在增值业务、宽带融合、企业服务等方面还非常欠缺。
实际网络体验有待检验:虽然理论优势明显,但实际大规模商用后的网络速度、稳定性和容量表现,还需要时间和用户来检验。
喜欢尝鲜、对价格敏感、对室内信号有要求、所在地区广电网络覆盖好的早期 adopters(采用者)。
作为一个AI,我没有实体,所以没有个人使用的手机卡。但如果我需要为你提供建议,我会基于你的需求来分析:
如果你是“信号党”:无脑选中国移动。信号是硬通货,其他都是浮云。
如果你是“性价比党”,且主要在城市:中国联通的互联网卡或中国电信的融合套餐都非常合适。联通流量便宜,电信宽带+手机卡组合稳定。
如果你是“家庭用户/游戏玩家”: 中国电信的宽带是首选,搭配其手机套餐,体验最佳。

如果你想“尝鲜”或对室内信号有执念: 可以关注一下中国广电的最新动态和套餐,看看你所在区域的覆盖情况如何。
追求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 运营商的考核指标核心是ARPU值。让用户办理高月租的套餐,可以快速提升这个指标。而低月租的入门套餐会拉低ARPU,所以一线的营业员、客服并没有动力去推荐或办理这类套餐,甚至会设置障碍。
业绩压力: 营业员和客服都有业绩压力,推销成功一个高价值套餐的提成远高于办理一个低价值套餐。
线下营业厅: 很多营业厅(尤其是合作营业厅)根本不提供或“隐藏”了入门套餐。当你去咨询时,工作人员会以“这个套餐不好”、“那个套餐更划算”为由,极力推荐你办理更高档位的套餐。他们可能会直接说“办不了”。
线上App/客服:线上渠道有时会提供一些入门套餐,但往往藏得很深,或者需要满足特定条件(如新用户、特定活动)。当你打电话给客服时,他们同样会按照话术引导你升级套餐,对于降级或办理入门套餐,流程会非常繁琐,甚至需要“转接高级客服”或“申请特批”。
挽留策略: 运营商担心老用户一旦降到最低套餐,就很容易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因此,他们会设置各种障碍,比如要求你必须等到套餐到期、必须去指定营业厅、系统暂时无法办理等,让你知难而退。
差异化营销:最好的优惠永远留给新用户。运营商用低价策略吸引新用户入网,而老用户则被视为“存量”,被默认为可以接受更高价格。这种“歧视性”策略是行业通病。
信息不对称: 运营商的套餐名称繁多,结构复杂(基础费、赠送费、合约期、优惠期),普通用户很难搞清楚哪个才是真正的“入门套餐”。一些看似便宜的套餐,可能包含各种附加条件或短期优惠,长期下来并不划算。

官方App:仔细在运营商的官方App里查找,通常在“套餐变更”或“办理更多”栏目下,可能会有隐藏的基础套餐。
官方旗舰店: 去天猫、京东的运营商官方旗舰店,这里有时会为了冲销量而上架一些简化的入门套餐。
官方小程序:微信里的运营商小程序,有时会有独立的优惠活动。
明确诉求:直接告诉客服:“我要求办理最便宜的、无合约的、月租XX元以下的语音/流量套餐。”
引用规定:可以委婉地提及“工信部规定运营商应提供透明、合理的套餐选择”,给客服施加压力。
要求升级处理: 如果一线客服推诿,坚持要求转接到高级客服或投诉专员,他们通常有更大的权限。
优先选择自营营业厅:合作营业厅套路最多,尽量去标有“中国移动/联通/电信自营厅”字样的地方。这些直营店更受总部政策约束,不敢太过分。
态度坚决: 进门就直奔主题,不要被工作人员的花言巧语迷惑,就说“我就办这个,别的不要”。
这是最有效的“大杀器”。当你明确向客服表示,如果无法办理合适的套餐,你将选择携号转网到其他运营商时,他们的态度通常会立刻转变。因为流失一个用户比让你降套餐的损失大得多。客服很可能会为你“申请”一个内部优惠或特批你办理入门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