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读诗,探寻“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千年意境

和孩子一起读诗,探寻“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千年意境"/

和孩子一起读这首诗,感受边塞的苍凉和壮美,是非常棒的活动!这首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益的《从军行》,描绘了边塞夜晚的景象和戍边将士的感受。
"诗歌原文:"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和孩子一起读诗:"
"第一步: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诗人是谁?" 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位诗人——李益。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唐代诗人,尤其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常常能描绘出边塞的壮阔景象和将士们的辛苦与思念。 "诗发生在哪里?" 这首诗写的是在边塞,具体是在两个地方:回乐峰和受降城。这两个地方都在古代中国的北方边疆,靠近沙漠和草原。想象一下,那里是不是很辽阔,风很大,沙子很多? "诗人在做什么?" 诗人可能是一位将军,或者是一位跟随军队出征的文人。他在夜晚,站在边塞的城外,看着周围的环境,心里可能有很多想法。
"第二步:逐句理解,感受意境"
"“回乐峰前沙似雪,”" "读一读:" “回乐峰前沙似雪”(huí lè fēng qi

相关内容:

和孩子一起读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冬天也是读诗天~央广新闻公号和娱乐广播《睡前故事》节目共同推出一档新栏目——和孩子一起读诗。每天一首诗词,让孩子的枕边有更辽阔的世界。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受降城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关于受降城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唐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修建的东、中、西三座城;另一种说法: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自到灵州接受部分突厥的投降,就有了“受降城”的名字。

而回乐峰同样有两个出处:唐代的回乐县,在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方向,有说回乐峰就是当地的一座山峰,也有说是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这是一首描写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作品,乡愁在这个晚上特别浓烈。整首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不知道什么地方吹起了凄凉的芦管,一夜之间,出征在外的人都眺望着故乡的方向。

大家都在听↓

素材提供:娱乐广播《睡前故事》(公号:央广睡前故事)

童声: 高子棋

朗诵:张洁

讲解:董乐

本期编辑:张燕雨

发布于 2025-10-12 20:43
收藏
1
上一篇:古典诗词中的“下江南”意象,探寻历史风韵与文化内涵 下一篇:城内畅饮爽快,城外亦沾光共享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