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六地市探秘之旅,第五站——魅力蚌埠

安徽十六地市探秘之旅,第五站——魅力蚌埠"/

我们来介绍一下安徽的蚌埠市。
"蚌埠市 (Bèngbù Shì)"
"地理位置:"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淮河中游,是安徽省的北大门。它东接宿州,西连阜阳,南靠滁州,北濒淮河,与江苏省和河南省隔河相望。京沪铁路、京台高速、淮河航道贯穿全境,使其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行政区划:" 蚌埠市下辖 "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 三个县,以及 "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 四个市辖区。 "简称:" 蚌 (Bèng) "别称:" 禹会、珠城 (因盛产珍珠而得名) "城市名片:" "珍珠之都:" 蚌埠是中国著名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和销售中心,素有“珠城”的美誉。 "淮河明珠:" 地处淮河中游,淮河文化是蚌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老区:" 蚌埠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 "历史沿革:"

相关内容:

在安徽省北部的淮河之畔,镶嵌着一颗温润的 “珍珠”—— 蚌埠。这座因 “古乃采珠之地” 得名 “珠城” 的城市,是淮河文化的核心传承地,更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科创高地。淮河的涛声滋养了千年文脉,现代工业的轰鸣铸就了发展动能,让这座城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绽放独特光彩。


地理位置:淮河之畔的通达枢纽

蚌埠地处北纬 32°43′~33°30′、东经 116°45′~118°04′之间,坐落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南岸,恰似连接华东与中原的 “黄金节点”。它东接滁州、淮安,西连阜阳、亳州,南邻淮南,北靠宿州、徐州,是淮海经济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尤为显著。

全市总面积 5951 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岗地,北部属黄淮平原,淮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龙子湖、沱湖等湖泊点缀其间,形成 “一山一湖一淮河” 的生态格局。这里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均降水量 900 毫米左右,既适宜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生长,也为水产养殖提供了优良条件。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京沪高铁、京九铁路在此交汇,京台高速、宁洛高速纵横交错,蚌埠港是淮河最大的水陆联运枢纽,构成 “公铁水” 立体交通网,2 小时可达合肥、南京,3 小时直达上海、郑州。

历史背景:珠城文脉的千年传承

蚌埠的历史可追溯至 7300 年前的双墩文化时期,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被誉为 “中国文字的起源之一”,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千年。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 “会诸侯于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现存的涂山禹王宫见证了这段上古传说,成为淮河文化的精神地标。

春秋战国时期,蚌埠属吴、楚交界地带,“楚材晋用” 的典故在此流传;秦汉至隋唐,因淮河航运兴起,成为南北物资集散地。明清时期,这里因盛产河蚌珍珠得名 “珠城”,民间流传着 “珍珠娘娘” 的传说,淮河采珠业盛极一时。1912 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蚌埠因铁路枢纽地位迅速崛起,从渔村小镇发展为 “火车拉来的城市”。

近代以来,蚌埠成为淮河流域的工业重镇,1947 年正式设市。解放战争时期,蚌埠是渡江战役的后方基地,留下了珍贵的红色记忆。1949 年后,蚌埠成为安徽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安徽省第一家机床厂、第一家玻璃厂,奠定了皖北工业基石。从双墩刻符到铁路兴城,从采珠之乡到工业重镇,蚌埠的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时代印记。

经济发展:科创驱动的产业升级

2024 年,蚌埠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达 2313 亿元,同比增长 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0908 元,增长 5.9%,多项指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座传统工业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实现从 “制造” 到 “智造” 的跨越。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12.4:30.9:56.7,二、三产合计占比达 87.6%。工业领域亮点纷呈,233 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193 个项目建成投产,台嘉玻纤、华智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科技创新实力强劲,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 1019 家,居全省第 5 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27.1 件,增长 10.6%,在玻璃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

农业基础稳固,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特色农业享誉省内外:怀远石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有 1500 余年种植历史;五河沱湖螃蟹以 “青壳、白肚、金爪、黄毛” 著称,获评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服务业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412.7 亿元,居全省第 6 位,龙子湖景区、古民居博览园等带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文化特色:非遗与淮河的活态传承

蚌埠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淮河沃土,17 项国家级、74 项省级非遗项目构成了璀璨的文化图谱。国家级非遗 “花鼓灯” 被誉为 “东方芭蕾”,舞者踩着欢快鼓点,配以悠扬锣鼓,展现淮畔儿女的热情奔放,2024 年更登上央视《诗画中国》舞台,再现大禹治水的壮阔场景。

戏曲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级非遗 “泗州戏” 以婉转灵动的 “拉魂腔” 闻名,“00 后” 传承人通过网络直播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濒危剧种 “卫调花鼓戏” 在蚌埠医科大学师生的抢救性传承下,斩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传统技艺独具匠心:马氏扎彩工艺制作的飞行器亮相央视春晚,填补了传统扎彩的舞台应用空白;丁家虎头鞋入选长三角伴手礼,集实用与收藏价值于一体。

作为淮河文化核心区,蚌埠的民俗与美食也承载着非遗记忆。涂山大禹传说流传千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涂山庙会,香火鼎盛、人流如织;四色元宵、湖沟烧饼等美食的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成为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著名景点:山水与人文的交响

蚌埠的景点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国家 4A 级景区龙子湖风景区以 “两山夹一湖” 的独特风貌闻名,环湖西路的栖岩寺建于山岩之上,香火缭绕,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评分高达 4.8 分。双墩遗址公园是探寻文明起源的好去处,出土的刻画符号与陶器,诉说着 7300 年前的先民生活。

涂山禹王宫是淮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汉代,殿宇恢宏,登临远眺可见淮河蜿蜒东流,“禹会诸侯” 的传说在此代代相传。蚌埠市博物馆馆藏丰富,“双墩文化”“淮河文明” 等展陈引人入胜,常态化开展的非遗沙龙让游客可亲手体验草编、烙画等技艺。

古民居博览园独具特色,9 座非遗展览馆按 “一县一区一特色” 打造,固镇非遗馆的独杆轿、蚌山非遗馆的玉雕作品,尽显地方风情。生态景点中,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芦苇丛生,是水鸟栖息的天堂;沱湖湿地可体验捕蟹乐趣,感受渔家风情。

美食推荐:淮畔风味的舌尖盛宴

蚌埠美食融合了淮河鲜韵与皖北风味,每一道都让人回味无穷。“烧饼夹里脊” 堪称城市名片,外酥内软的烧饼夹上腌制入味的里脊,刷上秘制酱料,是蚌埠人最爱的街头小吃,入选安徽特色美食线路。雪园馄饨以皮薄馅大、汤鲜料足闻名,百年老店的味道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河鲜美味不容错过:五河沱湖螃蟹膏满黄肥,秋季食用正当其时;河蚌烧粉丝将河蚌的鲜嫩与粉丝的爽滑结合,鲜香味美。特色硬菜各具风味:怀远五岔烧全鸡选用本地土鸡,肉质紧实,香气浓郁;阿财老铺的面筋泡灌鸡蛋外酥里嫩,是地道的蚌埠味道。

小吃与宴席菜同样精彩:老淮滨的辣汤暖胃驱寒,撒上胡椒与香菜,尽显市井烟火;禾泉虎皮肉肥而不腻,甜咸适中,是徽菜中的经典;固镇老任桥牛肉纹理清晰,卤香浓郁,堪称下酒佳品。

居民生活:宜居宜业的幸福图景

作为国家园林城市,蚌埠的居民生活舒适惬意。2024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8621 元,农村居民收入 23763 元,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房价温和亲民,2025 年 9 月二手房均价 6445 元 / 平,淮上区仅 4730 元 / 平,居民住房压力较小。

城市配套日益完善:蚌埠富力万达嘉华酒店、南山豪生大酒店等高品质住宿设施齐全,龙子湖迎宾馆的仿古建筑尽显古风雅韵;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网点协同发力,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科大学等高校涵养着浓厚的科教氛围。

蚌埠人的日常充满烟火气:清晨在龙子湖散步晨练,午后到非遗市集体验手作,傍晚去淮河岸边欣赏落日。春季逛涂山庙会,秋季赴沱湖品蟹,周末在古民居博览园感受非遗魅力,街头巷尾的烧饼夹里脊与辣汤,藏着最真实的珠城滋味。

从淮河畔的采珠之乡到科创驱动的工业新城,从双墩刻符到非遗新生,蚌埠正以多元的魅力,书写着皖北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篇章。这座温润的珠城,既有历史的厚重,更有未来的锋芒。

发布于 2025-10-12 17:27
收藏
1
上一篇:东方生活美学揭秘,探寻中国人钟爱赏花的文化情结 下一篇:每天探索一座城市,足迹下的世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