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种海鲜、329公里海岸:一个县级海岛市如何把“鲜”变成持续的文旅生意?

前几天去了玉环,回来后胃里还留着鱼皮馄饨的余温,脑子里却在算一个问题:一座县级海岛市,凭什么在文旅这条赛道上不断翻新话题?说实话,答案不只是“景好、菜鲜”,而是他们把“鲜”当成了可复制的文化产品,既能打流量,也能留住人心和消费力。
玉环的“鲜”不是噱头,而是生物学与生活方式的叠加。从披山到洋海的暖流交汇,孕育出400余种海产,这不是简单的数据,而是产业链的底层逻辑。带鱼、鳗鱼、梭子蟹只是符号,真正稀缺的是当地人把这些资源转成菜品与故事的能力。台州菜里的鱼皮馄饨、青蛤炖酒、跳鱼捞面,每一道菜背后都有渔夫的季节变化、厨师的技艺传承和故事化的叙述。2024年那本《鲜为人知》并非仅仅一本食谱,而是把美食、历史和名家品鉴串成一条吸引人的文化链,这种做法值得每个想做文旅生意的人学习。

不仅如此,玉环把海变成了生活的画布。坎门的渔火、港口的巨轮、披山岛的灯塔,这些视觉元素被转译成摄影打卡点和夜游场景,而山里村的动漫花谷又把乡村种成了艺术装置。这种从“渔港”到“诗意栖居”的转变,核心在于把生活细节商业化但不套路化。我朋友小陈原本是一名渔民,几年间他把自家老屋改成民宿,保留渔网和旧渔具作为装饰,用祖传的青蛤配方做迎宾小吃,客单价从最初的几百提升到了能覆盖淡季成本的水平。关键不是涨价,而是把“一个人做海里生活的证明”包装成体验,客人愿意为这个故事买单。
文旅从流量走向“留量”,更需要产品化和节奏感。玉环通过串联20家“玉海宴”品牌店铺做成美食地图,通过唐诗之路的文化通道把景区形成联动,再把音乐节和体育赛事做成夜间消费的引爆点,这些操作看起来像营销,但本质上是把单一的“看风景”变成“住、吃、玩、学”闭环。我同事张姐在做海鲜电商直播时把青蛤炖酒的制作过程搬到镜头前,边讲渔民故事边示范吃法,粉丝从好奇变成回购,这说明内容力与供应链结合,能把一次性游客转化为长期消费者。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单靠折扣,而是靠持续的活动日历和能讲故事的产品。

接下来是更实际的操作层面,尤其对小店主和返乡创业的人很重要。把海鲜做成可传播的IP,需要三件事同时发生:首先是把菜变成故事,名字、来源和制作环节都要有记忆点;其次是把体验标准化,民宿和研学项目需要把一次体验拆成可复制的流程,便于线上推广和合作;再者是把供应链打通,海鲜电商必须解决冷链和包装的问题,否则频繁的差评会吞噬全部口碑。我隔壁老王做了一个小实验,把当地非遗花灯与手工零食绑定成礼盒,通过本地音乐节同步售卖,结果在短短两个活动日里,礼盒成了“朋友带回家的纪念品”,这就是把文化转成可以带走的商品的例子。
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想象。随着台州1号公路玉环段计划贯通,通达性改善会把“诗与远方”的门槛降低,但真正能留住人的,还是社区层面的活力。想象一下海洋牧场变成青少年研学的户外课堂,想象一下非遗花灯在夜游中变成沉浸式表演,再想象一下一个小渔村的夜市被打造成地方创意人的集市,每个场景都能孕育出新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模式。这不是空泛的愿景,而是已经在发生的叠加:民宿主理人、返乡年轻创业者、直播间的带货主播,每个人都在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山海资源连接起来。

最后给想去玉环的人和想在文旅上做生意的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去的人先把行程做成“味觉路线+体验路线”,比如上午去渔港看卸鱼,午饭吃当地小吃,下午走生态绿道,晚上选一个有夜游活动的景区;做生意的人要先把自己最核心的故事写出来,再把体验拆成可卖的单元,哪怕是20分钟的手作课都能变成留量利器。实操上,做直播要把镜头前的三件事做好:原料、师傅、故事,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觉得玉环最让人着迷的,不是它把海鲜做成招牌,而是它把每一个普通人都变成了讲故事的人。说到底,好的文旅项目不只是卖风景和商品,而是卖一种可以带走、可以回味的记忆。你有没有在旅行中因为一道菜或一个民宿改变了对一个地方的印象?说说你的经历和你觉得玉环哪一种“鲜”最值得被带回家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