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揭秘,胶泥背后的历史韵味

马未都揭秘,胶泥背后的历史韵味"/

马未都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物专家、收藏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尤其以主持中央电视台《文物鉴定》栏目而广为人知。他对中国古代陶瓷,特别是官窑瓷器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当提到“胶泥”时,在马未都先生的研究领域和话语体系中,它通常指以下两种情况:
1. "制作陶器和瓷器的原料(更准确的词是“陶泥”或“瓷土”):" 胶泥(jiāo ní)可以理解为具有粘性的泥土。在陶瓷制造中,需要选择具有适当可塑性和耐火度的粘土作为原料。 马未都先生在讲解陶瓷历史时,会提到不同时期、不同窑口使用的泥土原料。例如,制作高温瓷器的瓷土(如高岭土)就是一种特殊的胶泥状物质。 他可能会分析不同泥土对陶瓷最终呈现的质感、色泽、烧成温度和烧成效果的影响。泥土是陶瓷的“骨”,其品质直接决定了成品的潜力。
2. "特指古代一种制作陶俑(人偶)的黏土:" 在中国古代,制作兵马俑等陶俑时,会使用一种名为“胶泥”的特殊黏土。这种黏土具有较好的塑形性和一定的强度,适合塑造成型并经过烧制。

相关内容:

关注“马未都”号,你将每周接收到我的文章更新推送。同时我们不定期为粉丝举办抽奖活动,赠送观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祝你好运!


小时候施工盖楼打地基都是人工挖,挖到一定深度就会挖出胶泥。所谓胶泥就是一种细腻粘性极好的黄土,不知多少万年才能形成,里面不含沙子,没有杂质,在手里揉来揉去,任意成型,十分有快感。小时候,就是这种“胶泥”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无尽的快乐。

这类胶泥对我最大的用途是制作弹弓的“子弹”。弹弓要想打得准,捡小石头籽不行,石头籽不甚圆,射出去的弹道难以控制,揉成圆形的泥丸用于弹弓,命中率大幅度增高,四五十米开外的马蜂窝一弹射中,其快乐程度今天的孩子实在无法体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晾晒的胶泥丸未干,揣了半兜子去打猎,远远地射中一个麻雀,老家贼应声直线落地,以我的经验老家贼已命赴黄泉,谁知它在我手中缓了缓,长舒一口气又活了过来。那天我恍然开悟,干泥丸杀伤力大,湿泥丸可以留一手。从那以后,我每次打猎只带一块胶泥,边揉泥丸边打靶,尤其将湿泥丸打在墙上,明确有一个印迹,大家比试弓法也算有了依据。

胶泥还有一个玩法非常流行——摔泥泡。将胶泥做成碗型,边沿厚中心薄,然后倒扣用尽全力一摔,碗心的空气被迅速压缩致使胶泥碗破裂,发出一声沉厚的声响,于是乎大家欢呼雀跃,参与者都在比试谁能摔出最大的响声,直到湿泥摔成干泥,大家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胶泥在我们的儿童时代占据了很大时间和空间,它以可塑性告知一代人的人生,在智慧与耐力下,最不起眼的胶泥可以开始塑造你的人生,换句话说,你的人生是可以从小塑造的。

(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马未都”号,你将每周接收到我的文章更新推送。同时我们不定期为粉丝举办抽奖活动,赠送观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祝你好运!

发布于 2025-10-12 02:28
收藏
1
上一篇:中国神话揭秘,女娲造人黄土说之外,还有哪些版本流传? 下一篇:黄土高原小米,滋养生命,传承千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