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饥荒之苦的印度,如何成为粮食出口强国?揭秘农业困境背后的真相

饱受饥荒之苦的印度,如何成为粮食出口强国?揭秘农业困境背后的真相"/

这个问题触及了印度农业和粮食政策的复杂现实,确实存在看似矛盾的现象。印度既是世界上受饥饿问题困扰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和令人深思的真相:
"为什么印度是粮食出口大国?"
1. "绿色革命的成功:"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印度推行的“绿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主要依靠高产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系统的改进。这使印度不仅能够自给自足,甚至在某些年份成为粮食净出口国,极大地提升了粮食安全水平。 2. "庞大的农业基础和多样化种植:" 印度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广阔的耕地面积。其农业结构相对多元化,虽然小农耕作占主导,但种植的作物种类繁多,包括谷物(小麦、稻米)、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籽)、棉花、甘蔗等。这使得印度在某些非主食作物上具有出口优势。 3. "出口导向政策:" 在特定时期和特定作物上(如葵花籽、菜籽油、棉花、部分谷物),印度政府会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提供补贴或便利,以赚取外汇或平衡贸易。 4. "国内需求相对饱和(部分领域):" 尽管人口众多,但对某些粮食作物的需求可能因为绿色革命带来的高产量而趋于饱和或增长缓慢。同时,国内市场对某些

相关内容:

2020年3月,一条惊人的消息传来,瞬间引爆互联网:印度粮食出口高达3.1亿吨,纵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粮食出口大国。

同年,全球饥饿排行榜指数公布,印度在10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94,属于重度饥饿类国家。

印度国民都吃不饱,为何却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印度农业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疫情下的第一粮食出口国

一年多以来,疫情危机持续蔓延,全球活动严重受阻,一场更大的危机来临,那就是愈演愈烈的粮食安全问题。

据今年5月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统计,如今已有55个国家和地区粮食供给困难,1.5亿的人口在挨饿。

2020年,因为疫情的笼罩,自然灾害的叠加,国际粮价创下了历史新高,半年内商品粮价涨幅已经高达20%-40%。

有些产粮大国民众开始纷纷呼喊“买不起粮”,而这样的情况,在下半年更加严重。

为了应对这场生存考验,各国都开始收紧自己的米袋。

中亚五国、俄罗斯等粮食出口大国为了保证国内粮食刚需,纷纷收紧出口的政策。

中国更是在粮食充裕的情况下,一边缩减出口一边加大进口。

据上半年的数据统计,中国进口量就比去年同时期增加了一半,创下了10年新高的记录。

在全球粮食市场紧张内收的氛围下,有一个国家却画风清奇,那就是印度。

据统计,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6.65亿吨,印度粮食产量3.13亿吨。

在产量不到中国的一半的情况下,印度还能出口1300万吨的大米,增长率高达43.5%。

印度凭借一己之力扛起了全球交易量的25%。

同样是人口大国,为何我们满世界买粮食,印度却成了世界第一的粮食出口大国?

难道是印度人粮食满仓无处可放,人民都吃得满嘴流油?否则哪有那么多粮食出口?事实并非如此。

据数据统计,印度每年有高达200万不到5岁的孩童死去,其中50%的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带来的疾病。

世界上约有1.29亿的儿童体重低于正常水平,其中5700万就生活在印度,全球有1.95亿儿童身高发育低于正常水平,其中有6100万都生活在印度。

此外,印度拥有全球27%的极度饥饿人口,妇女贫血、营养不良的人口接近2.2亿人,也就是说全球1/4的饥饿人口都生活在了印度。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印度的粮食产量不足。

印度的粮食产量究竟有多少?

举个例子,2020年,印度的粮食产量是3.01亿吨,人口约为13.6亿人。

换算下来,印度的粮食人均产量226公斤左右,人均226公斤是什么概念?

中国在1949年建国时期,人均产量为208公斤,到了1950年,也就是一年后,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达到239公斤。

这就意味着,中国建国时期的人均粮食产量,完胜70年后的印度。

印度为何粮食产量那么低?

印度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为何粮食产量还那么低?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耕地?坏境恶劣?还是人口增长太快?

这些都不是印度粮食产量低的最致命的因素。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幅员辽阔,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极其优越,国土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有50%以上可用作耕地,高达153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国土面积虽然是印度的3倍多,但全国只有16.13%的国土适用于耕地。

印度的耕地面积不仅比中国高,且大部分土地肥沃,农作物一年可做三熟。

此外,印度的全年平均降雨量高达1200毫米,官方上把年降雨量低于750毫米的地方称之为干旱地区,而印度显然是水土肥沃。

中国降雨量最好的湖广地区,年降雨量才850毫米,按照印度的标准,被我们称为鱼米之乡的湖广才刚刚脱离干旱线。

即使我们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依然创下了6.6亿吨粮食产量的记录,成为世界唯一个破6亿的国家。

相反,拥有这些得天独厚条件的印度,换句话说,老天赏饭吃的印度,最终却陷入粮荒的局面,说白了印度是吃了基础设施落后的亏。

现在的世界粮食生产,早已进入了工业时代,不单单是依靠耕地和人口劳动力的比拼。

有没有先进的水利设备?农作物有没有良种?农业的机械给不给力等直接影响粮食产量的多少,而且影响非常大。

印度的排水设施相当落后,印度在夏季6月份-9月份的降雨量非常大,经常出现洪灾。

这直接导致了好不容易种的农作物一部分要被洪水吞没。

落后的水利灌溉基础设施也是印度存在的一大难题,除了雨季外,印度的农业灌溉只能靠存水,没下雨的地区便成了干旱地区,这些因素导致了印度粮食产量少。

据估算,按照印度现在的耕地面积,如果印度有极强的工业水平,有大量的水利设施,印度粮食产量足以养活50亿人。

但印度的粮食产量却低得可怜,别说50亿人口,连印度13亿人口都难养活。

归其原因,一方面是印度政府不愿把大量的钱花在修水利设施上,也不愿意在农业上做补贴政策调动农民增加粮食产量的积极性。

没了动力的农民,还怎么提高粮食产量?

另一方面是印度的地主认为修水利设施不划算且费钱,是赔钱的买卖。

修一座蓄水水坝或者挖一套灌溉的河流消耗的资金远远超过粮食产量,因此他们不会投资农业设施,即使产量少得可怜,他们也不会做亏本生意。

印度粮食产量低归根结底是国家不重视农业发展,有耕地的有钱人并不在乎农业发展,在意粮食产量的穷人却没有土地,就算有土地也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增产。

但如今印度逐年增长的人口速度远远超过了农业发展的速度,粮食产量减低的同时要养活的人口越来越多。

反观中国,不断发展农业技术的同时,增加多维度的农业补贴,刺激国内粮食生产,想方设法增加国内粮食产量,还高价从别国进口收购粮食,确保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远超世界水平。

中国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为的也是保障中国肉类产量,让中国人民吃得饱。

难道印度人不想和中国一样吗?当然想,但印度是真没钱,大部分人是真的穷,而且是全方位的穷。

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印度粮食产量明明这么低,却依然成为了粮食出口大国。

第一粮食出口大国的不堪真相

事实上,“卖粮食”是印度赚外汇的唯一办法。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消耗的物资数不胜数。

印度本身产业不健全,工业水平低,无法实现自产自销,小到生活用品、大到军事设备都需要出口,80%的石油都是靠外购。

这就导致了印度大多数种粮食的人必须卖粮,即便吃不饱也要卖粮才能换取生活必需品。

所以勒紧裤腰带挤出粮食做出口是无奈之举,这就是工业落后必定要承担的后果。

印度出口产品以纺织业、矿产、化工产品等为主,科技产品少,工业竞争比不上其他发达国家,领域和规模也不占极大的优势。

换不回足够的外汇,不对称的进口使得印度出现贸易巨大逆差,2019年-2021年间,印度的贸易逆差已经高达1800亿美元。

随着疫情的爆发,2020年4月印度经济减少了9.9%。

原本具有优势的纺织业面临着大规模停工,订单外流,出口缩减,外汇缺口更大,扩大粮食出口是缓解国内危机的最直接最有利的办法。

和印度不同的是,中国有牢固的工业水平支撑,每年大量的工业品出售给别国换取外汇平衡,甚至可以实现盈余,利用工业反哺农业,不需要压榨国内粮食发展资本,这才能让国家粮食库充裕。

如今的印度,和朝鲜、菲律宾等国家也具有类型的情况。

中国建国时期也是走了这条路,不同的是,中国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从“饥饿出口”的泥潭里走出来。

印度却依旧在泥潭里苦苦挣扎,印度的工业道路什么时候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谁也无法预知。

但工业化水平没有提升,那印度只能是“卖口干粮”养工业,农业被无期限压榨下去是必然趋势。

除此之外,印度土地制度也存在很大问题

印度一直保持着土地私有制度,建国以后并没有施行土改政策。

这导致了印度土地约有3/4都落到了少数的地主手中,65%以上的老百姓没有自己的田地。

因此,印度的粮食市场基本被少数地主垄断着。

地主是只看利益的商人,不是慈善家,随着疫情的爆发,国际需求大,订单爆仓,国际粮价上涨。

对于地主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时刻,市场的大门已经打开,他们纷纷打开粮食仓库,向国外市场出售粮食。

政治需要出口换外汇拥有粮食产量的地主阶级更需要出口以获取钱财,两头势力一拍即合

在其他各国缩减出口的情况下,印度增加粮食出口成为必然趋势。

在疫情的笼罩下,印度面临的粮食危机,让印度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这样一来,印度民众有粮的卖粮,没粮的穷得买不起粮,国内市场逐渐趋向饱和,拥有粮食的地主们选择将粮食出口别国,卖给能高价买的起粮食的人。

再者,印度是一个所谓的“自由民主”的国家,国家没有权利强迫地主们必须得把粮食以低价卖给贫民。

因此,印度大量买不起粮食的贫民,才会挣扎在饥饿的边缘。

而印度人民吃不到的粮食,大部分被欧洲人买走,用来喂养欧洲农场的牛。

曾经有个社会学者针对这种现象走访了印度,访问了印度维达尔巴的一个农民,梦想是什么?

农民的让人惊叹不已:“梦想就是来世能成为欧洲农场里的一头牛”。

印度的宗教氛围鼎盛,种姓制度的剥削和资产垄断的问题十分严重。

在工业化进程缓慢的背景下,上层阶级大挥霍享受,67%以上的下层人民没有自己的耕地和土地,日子能过一天是一天。

被宗教熏陶的无业底层人民,他们只能聚集在农村,遵从印度教教义的苦修来生,每日浑浑噩噩,躺平混日,在意志上没有打破现状的意愿。

阶级的固化,资源分配的固化,生产方式固化,在这样畸形的社会结构之下,导致了印度有10亿人口完全被压制,不但没有为社会发展出力,还很有可能成为累赘。

印度人对粮食出口的政策是敢怒不敢言,他们已经默许了这样的阶级固化。

这样的畸形社会结构,这样不堪一击的国家,或许他们已经看淡了生死,对于他们来说唯一能解救他们的只有湿婆神了。

最后说个题外话,这个世界的粮食远远不够养活世界上的所有人,还有几亿人还在饥饿线上挣扎。

中国虽已经度过了“卖掉粮食换外汇”的艰难时期,但这不意味着中国粮食永远满仓,我们的锦衣玉食,是通过无数人的努力换来的。

中国人能不挨饿,多半是袁老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的功劳,希望大家铭记于心,不要忘了节约粮食的初心。

发布于 2025-10-11 18:13
收藏
1
上一篇:印度风味盛宴,10款特色美食,火焰烤制奇遇与飞饼的日常风情 下一篇:印度13亿人口,揭秘一日三餐美食背后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