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入秋,跨过五道健康“坎”迎接凉爽秋季

立秋≠入秋,跨过五道健康“坎”迎接凉爽秋季"/

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立秋≠入秋”以及需要警惕的五道健康“坎”。
"立秋 ≠ 入秋:理解秋季转换的关键"
"立秋 (Lìqiū):"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它是一个"时间节点",通常在公历的8月7日或8日。从这一天起,天地间的阳气开始逐渐收敛,阴气逐渐上升,自然界的变化进入秋季阶段。 "入秋 (Rùqiū):"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节气,而是描述秋季"气候特征"逐渐显现并稳定下来的过程。它意味着气温开始真正下降,天气变得凉爽、干燥,秋风送爽。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时间。
"为什么立秋≠入秋?"
1. "“秋老虎”现象:" 立秋后,虽然节气上进入了秋季,但有时天气仍然会持续炎热,甚至比夏末更热。这是因为盛夏的余热尚未完全消散,同时副热带高压可能仍然控制着部分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秋老虎”,使得人们感觉“入秋”缓慢。 2. "气温变化滞后:" 气温的变化往往滞后于节气。立秋那天,气温可能仍然很高,但随后几天或几周内,气温才会逐渐回落,昼夜温差开始增大。 3. "气候特征稳定:" 只有当凉爽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立秋”早过,接近“处暑”,长沙的“秋”真的来了吗?虽然节气已经进入秋天,但对长沙而言,37℃的酷暑远未退场,近期“秋老虎”的炙烤是常态。此时阳气开始收敛,暑湿余威犹存,燥气初萌未显,正是季节转换中暗藏健康风险的“多事之秋”。长沙市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湛韬提醒,立秋≠入秋,迈好以下五道健康坎,方能平稳过渡,为秋冬季保持健康打好基础。

第一道坎,“秋老虎”发威,暑湿未退易伤人,不要走入“立秋后就能放心纳凉”的误区。眼下长沙高温高湿持续,中暑、心脑血管意外风险仍高。应避免汗出当风,尤其护住颈背、腹部。饮食上忌骤然大补肥腻食物,宜吃清补润燥食物,做好防暑降温。

第二道坎,呼吸道脆弱期,感冒流感容易偷袭。避免陷入“天还热,不会着凉感冒”误区。目前昼夜温差渐显,空气干燥利于病毒传播,呼吸道黏膜防御力下降。应对之策,建议常按迎香穴(鼻翼旁)、风池穴(颈后)通鼻窍、防外邪。食疗推荐川贝炖雪梨(润肺化痰)、百合银耳羹(滋阴润燥)。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

第三道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腹痛可频繁出现。“凉菜冷饮照吃不误”是认识误区。此期气温波动、爱吃生冷饮食、细菌活跃,最易致夏秋季腹泻高发。建议晨起喝杯温姜水,振奋脾阳。避免过量吃西瓜、冰啤酒等寒凉之物。腹痛腹泻可艾灸中脘穴(肚脐上4厘米处)、天枢穴(肚脐旁2厘米处)。严格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充分加热,隔夜菜谨慎食用;冰箱定期清理,生熟分开;备好口服补液盐,防脱水。腹泻严重或带血、出现脓液,立即就医。

第四道坎,过敏原“蠢蠢欲动”,鼻眼易遭殃。“秋天了,花粉过敏该消停了”是认识误区。眼下蒿草、葎草等秋季花粉浓度上升,长沙的气候室内尘螨是活跃期。因此应关注本地花粉浓度预报,外出酌情佩戴N95口罩。回家立即洗脸、冲洗鼻腔。保持室内干燥清洁,床单被褥定期热水(>55℃)清洗。遵医嘱规律使用抗过敏药物。

第五道坎,避免陷入“贴秋膘”陷阱,盲目进补反伤身。“立秋就要大口吃肉贴膘”是认识误区。现代人多营养过剩,湿热未清时就大补易助湿生热,诱发消化不良、血糖血脂波动。“贴秋膘”重在清补、平补。推荐鸭肉(滋阴)、鱼肉(健脾)、山药(补肺脾肾)、莲藕(清热生津)、芝麻(润燥)等食物。“贴秋膘”应是补充优质蛋白与微量元素,宜选择瘦肉、鱼虾、蛋奶、豆制品。严格控制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尤其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人群。

针对上面五道坎,湛韬为大家开出一份“健康处方”。在穿衣上采用“洋葱式穿衣法”,随时应对温差,重点护颈和腹。饮食上少辛增酸,润燥不腻,多吃百合、梨、藕、蜂蜜;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起居上早卧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午间宜睡半小时。运动宜选择温和舒缓项目,如散步、打太极拳、练习八段锦,避开烈日,微汗即止。情绪上,需安神定志,登岳麓观江景,防“悲秋”扰心神。(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向芳)

来源: 长沙晚报

发布于 2025-10-11 08:13
收藏
1
上一篇:立秋时节诗意浓——秋日诗歌赏鉴 下一篇:立秋时节,顺应阳消阴长,养生之道滋阴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