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三个字,在成都人耳朵里早就被念旧了,可谁想到它们突然集体蹦迪——扫码看3D菜、直播卖火锅汤圆、288块吃川菜omakase,连我妈都说:这哪是小时候排队端锅盔的洞子口?

上周陪北京朋友逛春熙路,赖汤圆门口支着手机三脚架,主播一口一个“家人们”把芝麻馅喊出了蹦迪节奏,后台链接一上,2万盒火锅汤圆秒空。

我边排队边刷抖音,屏幕里滚动的弹幕全是“成都人自己都没吃过”。
那一刻,我真实感觉到:老招牌的岁数,只是身份证上的数字。
陈麻婆豆腐更夸张,桌子角贴着二维码,一扫,豆腐在手机上360°转圈,AI还问我“今天想麻几度”。

我点了“中麻”,后台直接给我配了米饭和唯怡豆奶,结账时比服务员手写单便宜三块。
省下的钱我转头去隔壁张老二凉粉买了碗蜂蜜核桃甜水面,边吃边想:1930年的老店,现在玩的竟是我儿子的玩具。
非遗也没闲着。

耗子洞老张鸭子的樟茶鸭刚申遗成功,价格没涨,只是买鸭子送一张小卡片,扫一下能看鸭子熏制的全过程视频。
我姑爹把卡片揣兜里,回家一路给老伙计炫耀:我吃的是有身份证的鸭子。
年轻人最吃这一套。

美团数据说,这些老铺子翻台率涨了四成,65%是95后。
我半夜十一点去马旺子,门口还坐一排穿汉服的小姐姐,等288块的川菜omakase。
主厨把泡菜做成前菜,用低温慢煮机煨宫保鸡丁,上桌时撒一圈花椒烟雾,手机先吃,味道居然没跑偏——还是那口糊辣荔枝味,只是穿了西装。

有人吐槽“迷你份”抠门,我却觉得贴心。
努力餐的九宫格58块,一个人能尝遍川味,不浪费也不胀肚。
秦川号更疯,全羊宴得提前三天订,12道菜把羊从舌尖安排到尾巴,年轻人说这叫“盲盒吃肉”。

最惊喜的是永乐饭店,藏在老小区楼下,去年还担心它倒闭,今年直接挂上米其林必比登,门口贴一张红纸:恭喜上榜。
老板还是那口椒盐普通话,说“不涨价,只加了一道招牌肝片”,可排队的人已经拐到自行车棚。
我算了算,一周之内,这些“爷爷奶奶”级别的铺子,让我多花了五百块,却心甘情愿。

它们没靠情怀绑架,就是把老味道装进新口袋,让我们一边怀旧一边尝鲜。
成都人嘴刁,却也最懂:只要锅里还有那一口老油,招牌再旧也能亮成霓虹。
老不老,关键看老板愿不愿意把灶台接上网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