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可防不可治,高病死率背后的恐怖真相
狂犬病之所以如此可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点,特别是你提到的“可防不可治,病死率几乎100%”这一点:
1. "近乎100%的致死率 (近乎100%的病死率几乎100%)":
"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 这是狂犬病最令人恐惧的特点。一旦狂犬病毒成功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开始繁殖,病情会迅速进展。虽然现代医学在支持疗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可以延长发病期,但一旦出现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兴奋、恐水、瘫痪等),几乎无一幸免,几乎100%会死亡。目前全球范围内,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逆转已经发生的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破坏。
"发病前几乎没有症状": 狂犬病毒从侵入伤口到出现临床症状(发病)之间存在一个潜伏期,这个潜伏期可以短至几天,也可以长达数年(极少数情况)。在潜伏期内,感染者看起来和健康人一样,没有任何症状,这使得在发病前进行干预和确诊变得极其困难。患者往往无法提供被感染的可能证据,也难以被早期识别。
2. "极高的传染性 (虽然主要是人传人风险极低,但源头动物传染性强)":
"主要传播源是动物": 狂犬病主要由携带病毒的动物(如犬、猫、蝙蝠、狐狸等)通过咬伤、抓
相关内容:
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记者 雷妍)今年9月28日是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你我共同行动,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携带病毒的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后通过唾液传播。”湖北省武汉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朱政纲提醒,“十一”假期临近,大家在外出游玩过程中,应注意与犬、猫及野生动物保持距离,避免感染狂犬病毒。
狂犬病可怕在哪儿?朱政纲介绍,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一般不会立刻出现症状,它会沿着周围神经向中枢神经迁移,直至侵袭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破坏神经元并引发不可逆的神经损伤。一旦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死亡率接近100%。
“随着宠物保有量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以及人们与野生动物接触机会增多,狂犬病防控不容忽视。”朱政纲提示,“十一”假期临近,外出游玩时应注意与犬、猫及野生动物保持距离,若不慎被动物抓咬伤,建议参考“三步法”应急处置。
第一步: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约15分钟,肥皂水更佳。
第二步:用干净的敷料包扎伤口,避免二次伤害,若存在组织脱离,用清洁容器妥善保管。
第三步:及时赶往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由医务人员根据伤口暴露情况做进一步处理,根据需要注射狂犬疫苗,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暴露后进行规范的处置是预防狂犬病最后一道防线。朱政纲强调,狂犬病疫苗是用于控制和预防狂犬病最重要的手段。
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版)》,狂犬病疫苗有“5针法”和“4针法”两类接种程序。其中,“5针法”需要在暴露当天、暴露后第3、7、14、28天各接种1剂狂犬病疫苗;“4针法”即“2-1-1”接种程序,需要在暴露当天接种2剂狂犬病疫苗,暴露后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疫苗。“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按规定时间,及时、足量、足程接种。”朱政纲强调。
来源: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