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展览】探寻太行浩气,穿越时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历史之旅

【走进展览】探寻太行浩气,穿越时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历史之旅"/

让我们一同“走进展览”,感受“太行浩气传千古——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壮丽与深沉。
"展览主题:" 太行浩气传千古——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核心内容:" 该展览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核心,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图片、文献、模型、多媒体等手段,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八路军在太行山区长达八年(1937-1945)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以及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
"展览亮点:"
1. "历史文物陈列:" "武器装备:" 从简陋的步枪、手榴弹到缴获的日军装备,展现了八路军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渐壮大的武器历程。 "生活用品:" 破旧的军服、草鞋、饭盒、纺车等,反映了抗战时期艰苦朴素的生活条件和军民鱼水情。 "战利品:" 缴获的日军旗帜、军衔、地图等,见证了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的辉煌战绩。 "名人遗物:" 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个人物品,如日记、书信、照片等,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人格魅力。
2. "场景复原:" "太行山洞:" 复原的太行山洞,再现了八路军和太行人民

相关内容: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强渡黄河,挺进山西,依托太行山脉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8年时间共计对日作战10万余次,领导发动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毙、伤、俘日军及伪军125万余人,34万多名八路军将士为国捐躯,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瞬间将人们带回到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八路军将士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故事,格外令人动容。

展馆中的一封借款信,向人们生动诠释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对于廉洁的坚守。1937年冬,朱德的家乡四川仪陇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年近八旬的生母和养母生活举步维艰。朱德想要接济老人,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参加革命10多年,竟然没有分毫个人积蓄。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朱德思忖良久,最终决定向同乡好友戴与龄发出借款信——

八路军将领组雕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使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

这封不足300字的信,隐含着朱德作为儿子的深深愧责。他后来在《母亲的回忆》一文中写道:“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八路军总部大院“纪律树”的故事,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这棵挺拔粗壮的榆树,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于1940年7月移栽到大院里的。为什么要栽种一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榆树?故事还要从1940年春天说起。那时,太行抗日根据地遭遇大旱,青黄不接,榆树上的榆钱儿、树叶、树皮都成为当地百姓果腹的食物。

一名八路军小战士饥饿难耐,爬到榆树半腰,捋榆树叶子吃,恰好让彭德怀看见。他在树下训斥道:“谁让你上去的?榆树叶子是留给老百姓吃的,你怎么能和老百姓争吃的呢?”房东大娘听到后出来帮小战士说情:“老总,您不要批评他,说是战士,还不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嘛,总不至于把他饿死吧!”事后,这个战士还是被关了禁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八路军用过的打满铁补丁的行军锅

当时,八路军总部官兵的口粮也十分紧缺,一人一天只有4两黑豆,不足的部分全靠野菜补充。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回忆说,因为苦菜吃得多,总部机关同志们的脸个个都是黄绿黄绿的。当地村民心疼彭德怀,东拼西凑出一碗玉米面,交给后勤部长杨立三,想让彭老总兑在野菜汤里吃。彭德怀发现后,质问杨立三这玉米面是哪里来的,其他战士都有的吃吗。杨立三犹豫半晌没敢说话。彭德怀脸色阴沉地说,我今天喝了不该喝的东西,违反了纪律,剩下的玉米面你给老百姓还回去。他还在会上当着大家的面作了检讨:“你们也许觉得,不就是一碗玉米面熬的汤吗?我彭德怀堂堂一个副总司令,喝了也就喝了,何必小题大做呢?但是我今天就是要小题大做!因为我们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最大的区别就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今天我这个副总司令喝了老百姓的一碗汤,明天你们旅长、团长就会心安理得地跟我学,去吃老百姓的一只鸡,再过几天,营长、连长、战士们也会上行下效,军民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

公开检讨后,彭德怀给八路军立下了“三不”的规矩:第一,总部机关不再吃油,要把省下来的油,晚上点灯用;第二,不动老百姓的榆树,不跟老百姓抢挖野菜,大山里10里以内是老百姓的,10里以外是八路军的,违者罚;第三,不再向老百姓征集军粮,除了上战场的将士们,总部机关人员还要从4两的黑豆口粮里再匀出2两给困难群众。会后不久,彭德怀就把这棵象征着八路军铁一样纪律的榆树移栽到总部大院。

朱德写给友人的借款信

在纪念馆展厅中央,国家一级文物、一口打着17处铁补丁的行军锅格外引人注目。说起这口锅,背后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1938年,在长乐村的战斗中,炊事班的一名八路军战士身负重伤,倒在血泊里。生命垂危之际,他怀里紧紧抱着一口铁锅不肯放手。原来,这口锅从长征起就一直跟着他,爬雪山、过草地,煮过草根皮带,不知救了多少战士的性命,还为他挡过子弹,他实在不忍心丢下它,希望担架队的老乡能把这口锅保存下来。后来,彭德怀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闻此事,深受感动,让部队把这口锅好好保存,待到全国解放后将它送进博物馆,让后人知道抗战的艰辛,深切体会八路军战士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精神。

严格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让八路军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纪念馆内收藏的一份由村民集体签订的“生死合同”,就是军民一心、抗击日寇的真实写照。

1942年,是太行抗日根据地极为困难的时期。申良沟村,一个隐蔽在太行山腹地毫不起眼的小山村,人口不到200人,但面对日寇的频繁扫荡,村子里的老百姓坚决抗日,一心一意跟党走。这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全村每户派出一个代表集中在窑洞里,准备签订一份庄严的合同。合同上赫然写着:“决不暴露资财,不暴露军队。肃清全村坏人和汉奸,如有一家投敌,代表一人负责。如有一个小偷,按群众纪律实行枪决。”

“宁死不当汉奸!宁死不当汉奸!”村民们一边呼应,一边在合同上郑重按下指印。42个红指印,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照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抗击日军侵略的伟大精神。

纪念馆展出的一份史料显示:1937年至1945年间,当时仅有14万人的武乡,就有9万多人参加各类抗日团体,1.46万人参加了八路军,2.1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八路军第129师从初入太行时的9000余人,最终发展到近30万人,创造了“九千将士渡黄河,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奇迹。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17期,作者:田悦慧)

本文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10-09 13:43
收藏
1
上一篇:鉴往知来,跟随总书记脚步,探访纪念馆,弘扬抗战精神 下一篇:鉴往知来,跟随总书记足迹,探访纪念馆,传承抗战精神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