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网友“打野”炫食野生菌,专家紧急提醒,无100%把握切勿尝鲜

热闻,网友“打野”炫食野生菌,专家紧急提醒,无100%把握切勿尝鲜"/

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网络现象与安全提示结合的热点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和讨论:
1. "“打野”炫食野生菌现象:" "“打野”:" 这个词来源于游戏,指在非官方、非指定的区域或环境中进行活动。在这里,它形象地指代了在野外、非人工种植区域采摘和食用野生动植物的行为。 "炫食:" 指在社交媒体(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上展示自己食用猎奇、稀有或看似美味的野生食材的行为,通常带有一定的挑战、探索或猎奇的意味,旨在吸引关注和点赞。 "核心吸引点:" 野生菌通常被认为风味更佳、种类更丰富,具有独特的“野性”魅力。这种“从田野到餐桌”的完整体验对一些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采摘和食用的过程也充满了探索和冒险的色彩。 "潜在风险:" 正是这种“炫食”带来的新奇感和视觉冲击力,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2. "专家提醒:没有100%把握千万不要吃:" "核心观点:" 强调了野生菌鉴别的极端重要性和危险性。许多野生蘑菇外观相似,但毒性差异巨大,有些甚至剧毒致命,且往往没有明显的气味或味道区别。 "“100%把握

相关内容:

近日,在四川成都,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在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打野”的视频,当天他捡到两种野生菌,还拿回家吃了。

据悉,这名网友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了“打野”的视频,他在树林的几根枯木上找到不少菌子。他告诉记者,当天找到了两种菌子,自己判断是漏斗菌和晶粒小鬼伞,而且“找蘑菇博主科普的可食”。

记者看到不少网友在评论中提醒,湖里有蛇,很危险;也有人表示不认识的菌子还是不要随便捡来吃。

通过网络搜索,能够看到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在野外捡到的野生菌的图片,多为鸡枞菌、牛肝菌、羊肚菌等,形态各异。

春天来临,近日,“打野”也火遍社交圈。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挖笋、挖野葱、挖荠菜的有趣经历。“不挤人群市区开车45分钟左右”的“打野地”成为了年轻游客们新的“打卡胜地”。

“野菜烹饪教程”也成为了搜索的热点,俘获着年轻人的心。

网上各种自媒体“打野”攻略分享和视频层出不穷,但误挖村民种植的农作物的情况时常出现。

据了解,“打野”有的是户外运动公司或者俱乐部策划组织发起,有的是三五成群的家庭组团自发组织。在社交媒体上点击量较高的“打野”攻略或视频,一般都有团队在精心打理。还有部分帖子为追求流量,随意标注“可食用野菜”,却未提供任何专业指导。

医生提醒:没有100%把握就千万别吃野生菌

对于网友在野外捡食菌子,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林表示:“如果对菌子的品种与是否有毒如果没有100%的把握,就千万别吃、千万别吃、千万别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大家捡着玩可以,但是不要吃,除非你有100%的把握,比如鸡枞菌,是确定可以吃的。”他说,“很多菌子有毒的和没毒的长得很像,连我们这种专业人士都还要做个DNA检测才能确定,普通人单从肉眼怎么看呢?”

如果不慎食用了有毒野生菌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之后躺板板”,由此可见野生菌中毒的后果严重。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许婷表示,每年6月到9月都是医院接诊野生菌中毒患者的高峰期,患者食用有毒的野生菌之后,有的会出现腹痛、呕吐、拉肚子、胃肠炎、幻觉等症状,严重的可能会损害肾功能。

“野生菌品种繁多,外观类似,未经系统学习的普通人难以判别是否可以食用,容易误食有毒野生菌。”许婷说,“有毒野生菌通常是因为其内部含有鹅膏毒素,这种毒素十分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能将其破坏。”

许婷建议,普通市民尽量避免食用野生菌,如果一定要食用,应向专业人员求助。确认无毒后,采取正确的烹饪方式将野生菌做熟之后再食用。如果食用后身体出现不适,应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和催吐,并尽快就医。

不认识、不熟悉的野菜

不认识的蘑菇等

千万不要吃!

食用野生菌“三不要”“七注意”,请牢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编辑 周小涵 综合红星新闻、封面新闻、北京日报、央广网、澎湃新闻、上游新闻、共青团中央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布于 2025-10-09 08:27
收藏
1
上一篇:武汉动物园奇趣降温大作战,河马泡澡啃瓜果,袋鼠吹空调享沙拉,内外兼修解暑火 下一篇:湖南90后男子荒野求生70天,每顿吃老鼠成功减重31斤,勇夺10万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