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王国"借绿生金,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大树王国”借绿生金,这个表述非常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和哲理。它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将森林资源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字面意思:"
"大树王国:" 指的是一个以森林资源为主的国家或地区,这里的“大树”代表着丰富的森林资源。
"借绿生金:" “借绿”指的是利用森林的绿色生态资源,“生金”则象征着创造财富、获得经济效益。
"深层含义:"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具体来说,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森林不仅可以提供木材等直接经济产品,还可以提供生态服务,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等。这些生态服务虽然难以用金钱直接衡量,但它们对人类社会具有巨大的价值。“借绿生金”就是要找到将这些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方法,让森林的生态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 "可持续发展理念:" 这句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科学经营森林,可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让“大树王国”基业长青。
3
相关内容:
在浙江杭州临安区,有一片被誉为“大树王国”与“物种宝库”的秘境——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细雨朦胧中步入此地,宛如踏入一方遗世独立的人间仙境。
早在1500年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便记载天目山,“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生动描绘了这片古老森林的原始风貌。1996年,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时光流转,如今的天目山不仅完好保存了这份自然遗产,更发展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物种基因库”:目前,这里保存着全球最古老的野生银杏林、全球面积最大的古柳杉群落、全球最高的金钱松,拥有古树名木5615株。
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一代代守护者的不懈努力。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海峰介绍,近年来,通过出台《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系列举措,保护区初步构建起“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繁育—野外放归—动态监测”于一体的抢救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天目铁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曾一度濒临灭绝。2018年开始,天目山保护区联合浙江省林科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持续攻关,如今已成功解决其天然更新难题,人工繁育种苗3000多株,并在全国7省11地开展了迁地保护,使这一珍稀物种重焕生机。
借助科技力量实现扩繁的天目铁木,只是天目山保护区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的一个缩影。科技赋能,打造智慧保护新范式;区域协作,共筑生态安全新防线;科普宣教,激发公众参与新活力……多措并举,相较20年前,如今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7.56%,提高10.6个百分点。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天目山脚下,月亮桥村村民张慧云又忙了起来。2016年,她放弃城市的咖啡店生意,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资300多万元开办了一家高端民宿,“没想到开业即火爆,两年就回了本,现在几乎天天满房”。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越来越多村民像张慧云一样吃上了“生态饭”。近年来,临安以天目山保护区为核心,联动周边乡镇共同打造“天目山名山公园”,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培育精品民宿、农田采摘、森林露营等产业,全力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2024年,仅天目山镇就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竹笋、山核桃、小香薯等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35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画卷。(来源:经济日报)
沈慧 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