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课文深度解析与全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课文深度解析与全解"/

以下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的课文全解,包括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讲解。
"第17课 散文二篇"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地位,掌握说明事物的说明方法。 2. 理解《桥之美》中作者对桥的审美感受,体会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说明事物的方法,提高说明文写作能力。 4.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 作者简介"
1. "茅以升 (Máo Yǐshēng, 1896-1989)":中国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本文选自他的《中国石拱桥》。 2. "吴冠中 (Wú Guànzhōng, 1919-2010)":中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绘画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著称,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吴冠中散文画集》。
"三、 文章讲解"
"(一) 中国石拱桥 (Máo Yǐshēng)"
"1. 课文概述"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中国石拱

相关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全解

生命,它仿佛是一场无尽的旅程,既短暂又漫长。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永久的生命,它不在于肉体的永生,而在于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部未完待续的史诗,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想,都将成为这部史诗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当我们的生命之火熄灭时,这些篇章将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探索着驱动自己前行的动力。翻开伯特兰·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时,这位哲学大师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罗素(1872一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者,20 世纪初他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立一元论学说。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课文全解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jiù chǐ 磨牙的通称,口腔后方两旁的牙齿,形状像臼,用于磨碎食物。),一段盲肠(盲肠是大肠起始段的袋状部分。因其远端闭塞不通,故称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意味着我们已经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充满朝气的少年,而是被岁月磨砺得更加沉稳,也更加沉默。】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从不为任何人停留。】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生命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了某个瞬间,某个机遇,就无法再找回。】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第1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似乎是悲观论调。作者以三十多岁时人们的变化为例,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说人们“非常可怜”。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伏笔,先抑下来,为后面的扬蓄势。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生命有限,时间一去不复返,感慨生命的短暂。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时间如同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为任何人的哀叹而停留,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理由去沉浸于悲观的情绪里。】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棵棵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活力,生生不息,永不言败。】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它们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传承,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希望。】从外在现象方面,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述生命的神奇。这一段不仅仅是在赞美生命的神奇与不朽,更是在鼓励我们面对生活的困境时,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生命虽短暂,但只要我们珍惜每一刻,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挑战,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如同那些小草和小牛犊一样,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生命的分开,是暂时的别离,是个体在时空中的一次短暂停留;而生命的合起来,则是永久的传承,是生命力量在世间无尽的延续。】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含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生命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虽然每一滴水珠都在不断地消逝与重生,但河流本身却永远向前,永不停歇。

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论述生命本体的流转。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仿佛是一声号角,呼唤着我们放下心中的重负,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与自由。】那些暴君们能够杀掉许许多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他们的暴行却无法消灭生命本身——那种顽强不屈、生生不息的力量。】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种赞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与感激。】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爱情,是生命中最温柔的力量。它不需要张扬,不需要炫耀,只需要默默地付出与守护。正如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也是在不声不响中流淌的。这种爱,是对生命的珍视与呵护,是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每一朵花的绽放,都是生命的奇迹;每一朵花的凋谢,都是生命的轮回。】

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我们不禁被作者对生命的深情厚谊所打动。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部分(2一4):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让人慨叹。

第三部分(5):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束全文,赞叹生命的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è zhì 制止;控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从这一长句可以感受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宽广博大的心灵,包括个人情感、治学追求和博爱精神等,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本句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其中“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这是形象的说法。】

第一部分(1):直抒胸臆,提出观点。指出支配作者一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至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魔力,它能够瞬间点燃我们内心的激情,让我们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之中。】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把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比作深渊,描述了人孤寂时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冰冷死寂”“深不可测”写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里的仙境,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富足和享受,更是指精神上的升华和满足。在爱情中,我们与另一半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彼此成为了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种精神上的契合和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阐述追求爱情的原因。

这段文字深情地描绘了爱情的多重魅力,以及它在人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让我们明白,爱情不仅仅是生命中的调味品,更是我们追求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他开创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万物皆数,将数看作先于事物并独立于事物的世界本原。)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写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即人类、自然和社会。】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透露出作者的谦逊与自省。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尽管有所收获,但作者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未知等待去探索与发现。】介绍作者追求的知识的三个方面。语言生动,引人深思。它展现了作者对知识的无限热爱与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成就的谦逊态度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云霄”指美好的理想境界,“尘世”指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现实世界。对爱情和知识的追求,让作者忘掉了人世的种种不幸,但同情心总将他带回现实世界。】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体现出一个伟大思想家希望从苦难中拯救人类的良知。】

阐述对人类遭受苦难的同情,表达自己的愿望。

爱情与知识,虽然能够引领我们飞向更高的天空,但同情心却让我们更加脚踏实地,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幸福与自由,并非仅仅来自于个人的超脱与成就,更来自于对社会的贡献与对他人的关爱。

第二部分(2—4):具体阐述作者人生的三大追求。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认为自己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与开头相呼应。】

他胸怀正义和良知,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惜,把自己一生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全人类。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因此,他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

第三部分(5):总结全文,指出自己活着的意义,与开头呼应。

概括总结

《永久的生命》通过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与赞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问题探究

1.什么是议论性散文?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与以写人、写景、叙事、抒情为主的散文相比,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很明确:它以说理为目的,议论是它的骨干;其他类型的散文也会传达某种思想,涉及某些道理,但并不以说理为目的,它们也发议论,但通常只是为了点明题旨。

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相比,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一样都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是一般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2.《我为什么而活着》前边讲生活中的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

这个问题需要回顾全文,并结合对罗素其人的了解。①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④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写作特色

《永久的生命》:哲理的语言,清晰的条理。

《我为什么而活着》: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充满感情。

阅读链接:

生命,这宇宙间最绚烂而又最质朴的奇迹,自古以来便是诗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生命,如同那向东流的春水,从起点到终点,经历了无数的曲折与磨砺。它或许会遭遇严寒的封冻,或许会面临峭壁的阻挡,但正是这些艰难险阻,铸就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冰心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将生命的这一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命,一场既短暂又漫长的旅程。它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也充满了希望与美好。在冰心先生的文字中,我们仿佛能够触摸到生命的脉搏,感受到它的跳动与呼吸。她告诉我们,无论生命遭遇何种境遇,都应该保持一颗勇敢而坚定的心,去迎接每一个黎明与黄昏,去珍惜每一份拥有与失去。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 ,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chán)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的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经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风吹草动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读勃兰兑斯《人生》

勃兰兑斯的《人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之路。这位丹麦文学批评家与文学史家,以他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关于人生的生动画卷。

勃兰兑斯在文中将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在广阔领域开拓进取以及在工场劳作。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远。攀登高塔象征着人类对生命高峰的不懈追求,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我们的坚韧与毅力。挖掘坑道则代表着那些深入思想深处、探索生命奥秘的人们,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只为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真理与光明。

在广阔领域开拓进取的人们,他们像征服者一样,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渴望掌握更多的权力与资源。这种贪欲与坚强并存的性格特点,正是人类社会中许多伟大成就背后的驱动力。然而,勃兰兑斯也提醒我们,这种追求不应是无止境的,否则将会迷失在权力的游戏中,失去真正的自我。

至于工场劳作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攀登高塔者的雄心壮志,也没有挖掘坑道者的深邃思想,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价值,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生活的花朵。他们的刻苦勤奋与吃苦耐劳精神,是我们这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勃兰兑斯通过这些比喻,不仅揭示了人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还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让生命之花在每一个瞬间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发布于 2025-10-08 04:43
收藏
1
上一篇:小西湖,仿若西子沐浴,半壁山水桂林韵 下一篇:诗天子风采再现——诗刊诗歌精选第763期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