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投资之道,追求“有效”与“扩大”双重目标,方显价值

中经评论,投资之道,追求“有效”与“扩大”双重目标,方显价值"/

这句话“投资做到‘有效’,‘扩大’才更有意义”点出了一个投资策略中非常核心且重要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
1. "“有效”是基础和前提 (Effectiveness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什么是有效?" 指的是投资能够产生预期的回报,并且这种回报是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的。有效的投资意味着策略、时机、对市场的判断、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能够持续地“赚钱”或至少是“保本”并跑赢基准。 "为什么是基础?" 如果投资本身是无效的,即持续亏损或表现远差于市场,那么无论投入多少资金(扩大),其结果都可能是灾难性的,扩大只会加速损失。无效的投资行为就像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狂奔,越努力(扩大)离目标越远。
2. "“扩大”是手段和放大器 (Expansion is the Means and Amplifier):" "什么是扩大?" 指的是增加投资的资金规模、投资组合的宽度(如增加更多有效的投资品种)、或者加速投资频率等。 "作用是什么?" 扩大,在有效的前提下,可以: "放大收益:" 当投资策略有效时,增加投入的资金可以直接带来更高绝对数值的收益。 "平滑波动:" 更大的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两会热评】

一年之计在于春,项目开工正当时。2月7日,上海公布2021年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大力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开工建设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2月20日,2021年河南省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2772个重点项目参与其中,总投资达1.6万亿元,主要涉及“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全国两会开幕之前,多地已打出扩大有效投资的“组合拳”,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扩大有效投资,正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投资的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不仅是消费的重要变量,也是供给的重要内容,对于稳定经济运行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既需要“稳定和扩大消费”,也离不开“扩大有效投资”。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开创独特的发展模式,各级政府积极参与经济发展是原因之一。政府参与经济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宏观方面,政府投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微观方面,政府投资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论是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等领域,还是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都能找到政府投资的影子。

投资做到“有效”,“扩大”才更有意义。一方面,要明确“投什么”。扩大投资不能“大水漫灌”而要“精准滴灌”,应选准领域和项目切实补短板、强基础。就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还要解决“怎么投”。投资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重点项目的同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前门、堵后门,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这么多资金,关键是要提高使用精准度,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

当然,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激活民间投资也是工作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负面清单”制度落地实施,政府投资引导、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了一大批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民生需要的重大项目建设。下一步,要发挥好政府性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进一步拆除妨碍民间投资的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如今,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宏观层面统筹协调、有力引领,微观层面多点突进、积极作为,扩大有效投资大有可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发布于 2025-10-08 03:28
收藏
1
上一篇:古人练字黄金定律揭秘,掌握此法,写字能力飙升 下一篇:深度解析,“签字盖章”生效VS“签字、盖章”生效,区别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