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敞开移民大门?真相藏着3个你想不到的深层考量
你敢信吗?一边是工厂里4000万蓝领岗位喊着“缺人”,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厂;一边是全球移民占比垫底,中国外来移民仅占总人口0.1%,连朝鲜都比我们高。可即便劳动力告急、老龄化逼近,国家也没把“大规模引进移民”放进对策清单,这到底是为啥?

网络图片
不少人觉得是中国“冷漠”,可翻开历史就知道,我们从来不是没走过这条路。1979年云南接收28万越南难民时,三天就吃掉了当地半年的油票,工分贬值、抢学校抢医院的冲突天天上演,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二战时上海收留犹太难民,虽得了“孤岛避难所”的美名,却差点被人搞出“国中之国”的苗头。这些教训不是冷血,是刻在骨子里的清醒——好心开门,不能让别人在自家屋里划地盘。

网络图片
再看现在的西方,嘴上喊着“人道主义”,实际却是另一副模样。欧洲难民危机时,科隆跨年夜的混乱、柏林圣诞市场的恐袭,把“接纳移民”的美好滤镜碎得稀碎,坚持接收移民的默克尔支持率直接跌到谷底。可转过头,他们又来道德绑架中国,要我们多接难民,这不是把麻烦往别人家里推吗?

网络图片
有人说,那劳动力缺口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工厂停工吧?这里藏着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反转——中国早就悄悄点开了“替代方案”的科技树。宇树等企业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已经走在全球前列,用不了几年,那些重复、繁重的工厂岗位,很可能被机器人接手。到时候别说引进低端移民,咱们自己人都得跟机器人抢饭碗,这哪是“拒绝移民”,分明是提前给老百姓守住了未来的工作机会。

网络图片
而且中国的“稳”,从来不是靠人数堆出来的,是靠十几亿人拧成一股绳的团结。一旦把价值观、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人大量放进來,教育、医疗、住房这些本就紧张的资源会更挤,文化冲突、社会矛盾也会跟着冒头,最后吃亏的还是最底层的普通人。你看现在博士都在抢编制,农村养老金刚够温饱,哪有多余的资源分给外人?

网络图片
不过中国也没完全关上“人道”的门。缅甸打仗时,云南边境临时接了几万人,等战事一停就有序遣返,90%的人都回了家。这种“帮一把但不拖死自己”的精准做法,才是对老百姓最负责的人道主义。

网络图片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大规模引进移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