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崛起,比想象更猛,靠海而兴,这座沿海城市凭什么跻身万亿俱乐部?

烟台崛起,比想象更猛,靠海而兴,这座沿海城市凭什么跻身万亿俱乐部?"/

烟台能够“比想象更猛”地闯入万亿GDP俱乐部,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座靠海成长的港口城市,其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
1. "强大的港口经济基础:" "天然良港:" 烟台港拥有深水良港资源,是连接中国与东北亚、日韩的重要海上通道。这为烟台带来了天然的贸易、物流和航运优势。 "物流枢纽:" 依托港口,烟台形成了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成为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物流节点,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2. "雄厚的工业实力:" "传统优势产业升级:" 烟台在食品加工(尤其是烟台苹果、张裕葡萄酒等)、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领域有深厚积累。近年来,这些传统产业在品牌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不断升级,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 "新兴产业培育:" 烟台积极布局新能源(如汽车电池)、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烟台已经形成了从整车到核心零部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3. "显著的民营经济活力:" 烟台是著名的“胶东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民营经济非常发达,市场活力强。众多民营企业贡献了大量的

相关内容:

提起北方城市,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沉重的钢铁、缓慢的节奏、挥之不去的产业转型压力。

可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座城市走出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

它不是省会,也不是直辖市,行政级别在北方算不上拔尖,但它却成了北方唯一的普通地级市,硬生生杀进了“GDP万亿俱乐部”。

这座城市,就是烟台,很多人知道烟台,是因为苹果。

没错,几十年前,烟台苹果几乎成了全国的名片。

但如果你现在还停留在这个认知上,那就落伍了。

如今的烟台,已经把“果篮子”的标签,换成了“工业硬核”和“新兴产业高地”。

它既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对外口岸之一,也是当下山东经济版图里最具爆发力的第三极。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烟台?它究竟做对了什么,又将如何在万亿之后继续破局?

01

如果把中国的开放史比作一场接力赛,烟台是最早冲出起跑线的那一批。

比青岛早30年开埠,烟台很早就学会了和世界做生意。

通商口岸不仅仅是一个港口的概念,更是一种心态:敢于交流,善于引进,乐于尝试。

这种气质成了这座城市的底色,和很多依靠行政级别“吃饭”的北方城市不同,烟台的底气来自于产业。

港口打开了世界大门,也带来了第一批工业基因。后来,这些基因逐渐在城市的血液里流淌,支撑起了烟台的工业底盘。

但烟台并不是一帆风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它的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造船、化工、机械这些行业虽然支撑了就业,却在新旧动能切换时显得笨重。

可正因为有过这种阵痛,烟台才下定决心去寻找新的突破口。

02

在全国的万亿城市名单里,南方占了大多数。

北方能进去的,基本都是省会、直辖市,或者经济总量巨大的副省级城市。

唯独烟台,以一个普通地级市的身份闯进去,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朴素,它靠的是实打实的产业升级。

这里有两个关键节点。

第一:是大项目落地。

比如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投资超过千亿,投产三个月营收就过百亿。

再比如万华化学,从一家地方国企变成全球新材料巨头,撑起了整个城市的工业旗帜。

还有潍柴和比亚迪在这里搞新能源动力,光是一期投资就高达560亿。烟台把这些大项目接住了,也就等于接住了未来的增长曲线。

第二:是新兴产业的崛起。

烟台不是一味守着老牌工业,而是敢于无中生有,生物医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短短几年时间,它从零起步,硬是做出了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

荣昌生物的ADC新药卖到国外,还拿到数十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迈百瑞在CDMO领域成了国际玩家,能提供从研发到大规模生产的一站式服务。

换句话说,烟台的医药产业不仅在国内有存在感,还具备了全球话语权。

靠这些,烟台不仅撑住了经济总量,还把增长的韧性做了出来。

2025年上半年,烟台的GDP增长6.4%,在山东全省排第一。

制造业增加值更是飙升15%以上,这说明它的产业升级,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刀真枪地落地了。

03

烟台的转型,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有故事感。

当年大家提起烟台,想到的是大苹果。

苹果是农产品,卖的是土地和气候的红利。但今天的烟台,主打的却是抗体药物、核药、细胞治疗,这些都是需要长期投入和高技术门槛的领域。

一个从种苹果的地方,转身成了生物医药重镇,本身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奇迹。

这种转型背后,靠的是政策加持,烟台给生物医药企业的奖励力度,在全国都数得上靠前。

一类新药研发最高补贴3000万,生产环节还能再奖励5000万。

2022年,一次性就兑现了1.36亿元的创新奖励。对企业来说,这就是雪中送炭。

而且烟台的思路很清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链条发力。

从研发到生产,再到流通,几乎形成了一个闭环。

这样一来,企业就不会觉得孤立无援,而是身处一个完整的生态。

荣昌生物、东诚药业、绿叶制药等龙头公司,和上百家中小企业一道,撑起了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不仅让烟台有了新的产业标签,也让它在资本市场有了更多的想象力。

04

烟台的故事,还不能只看陆地。它真正的战略优势,在海上。

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烟台一直扮演着对外贸易的窗口角色。

烟台港、蓬莱港、龙口港组成的港口群,把黄海和渤海的交汇点变成了物流枢纽。

烟台人骨子里的“向海而生”,让这座城市天然就有外向型经济的基因。

如今,烟台正在把这种优势放大。它要做的不仅是货物进出口,而是打造一个港产城融合的格局。

港口带动临港产业,产业带动城市扩张,这是一条循环路径。

比如疏港铁路、跨海中欧班列,都在加快推进,未来的烟台,不只是山东半岛的出海口,而是整个环渤海的中心港。

更关键的是,烟台没有满足于运输中转,而是要在港口上叠加产业。

绿色智慧港口、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牧场、蓝色药港,这些关键词勾勒出的是一个新的蓝图:海洋经济将成为它的下一个增长极。

05

北方城市的困境,不是没有资源,而是缺乏动能。

很多地方陷在守着老产业吃老本的泥潭里,等着政策兜底,等着上级输血。烟台的出现,让这种刻板印象被打破。

它没有省会的行政光环,也没有直辖市的政策红利,但它用实实在在的产业选择,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从农业名城到工业强市,再到万亿俱乐部的新贵,烟台用实践证明,普通地级市也能在大棋局里杀出重围。

更重要的是,它的经验可被复制。

靠什么?靠敢于开放,敢于转型,敢于创新。

烟台的故事,给北方很多城市提了个醒,别再指望层级红利,真正的出路,在产业和创新里。

未来,烟台能走多远,不仅关系到自己,更关系到整个北方城市群的振兴。

它就像一个标杆,提醒大家,北方的未来,也可以是热气腾腾的。

#深一度#

发布于 2025-10-07 20:27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临沂,揭秘这14个历史、地理、人文小知识,您了解多少? 下一篇:烟台,海滨城市简介与概况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