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名字乍一听好像自带省会气质,实际却并不“归”于其他市。它就像一块单独镶嵌在地图上的玉石,直接由吉林省“亲自”带着管,没人插手。有人会把吉林市和长春混一块,其实两者泾渭分明,一个是全省首府,一个有“雾凇之都”的美誉。到底咋回事啊,很多人莫名其妙会问,吉林市到底归谁?其实真不难查,全国地级市的行政边界是公开的,吉林市没有其它“上级市”。

记得第一次查这个问题,那是在一个网络问答里瞎逛,底下答主说吉林市管着昌邑区、船营区、丰满区、龙潭区,外加桦甸、蛟河几“县级市”,还举着官网上的图。可是官方虽然写得可清楚,热心网友似乎还是乐此不疲地玩“谁管谁”。一说起管辖关系,总有人搬出来行政区划大表,“干货满满”。可说了半天,其实是绕远了;吉林市从历史上到现在,就跟别的市没啥从属关系。而且,据2024年中国民政部最新数据,吉林市行政管辖区域没变化,这引用自“中国行政区划网”权威数据,别不信。
实际在东北,吉林市还真算得上有些特别味道。它坐落在松花江畔,冬天来一场雾凇盛宴,全城轻盈覆上一层白霜。外人一看照片,或以为北欧小镇。可本地人说,那就是他们习以为常的“小确幸”。有时候,一场雪让这个城市静谧得甚至有点孤独,街边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馆里,却挤满了笑声和热闹。这种冷与热的强烈对比,才是吉林市的真实肌理。

城市的归属问题其实还牵连着本地人的自豪。年轻人常把身份证亮出来:“你看,吉林市,不是长春!”好像强调了一句,就能多点存在感。也有外来人好奇,“为啥叫吉林,不做省会”?这背后的历史变迁可不简单。清朝时候,这一带原属吉林将军辖区。到了民国,区划变来变去,城市归属关系乱糟糟。新中国成立后才把吉林市确定为直属省管的地级市。行政区划并不是凭空拍板,从地缘经济,到民族分布,层层博弈。你说它天然就是今日的模样吗?很难说,全靠一次次权衡。
特别是经济层面,吉林市并不像“省会”那样资源全部倾斜,但在工业化浪潮中却也没掉队。上世纪60年代,吉林市化工、汽车等产业板块逐渐壮大,创造出“东北老牌工业城市”这块名片。近期,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度数据”,吉林市GDP稳坐全省第二,仅次于长春。一线员工工资水平甚至一度突破全省平均线,实打实的数字。可你若问本地小微企业主,他们总觉得自己城市被长春压着一头。可是说到底,二者间有竞争,但也不全是攀比。

城市归属感有时候很玄乎。吉林市民在省内尚能自成一派,出省后,却容易被混淆身份。不少人外地打工,介绍自己是吉林人,下一句往往被问“吉林省哪个市”?而“吉林市”,对方又疑问,“不是省会长春吗”?真的尴尬,有点哭笑不得。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吉林市的地位似乎低调了些,但细看数据——2024年常住人口308万,虽然比不上长春的大都市规模,但在人口密度、生活幸福感一项,吉林市却一直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势头——这数据出自各区统计年报,实实在在。
地理特征上吉林市位置很精彩。它正好卡在东北亚地缘经济圈的要冲,南来北往各种资源、人流在这儿聚散。松花江流过市区,分流成几支水脉,环抱城区。尤其冬天,雾凇一次次上热搜,2024年官方发布的旅游数据,今年冬季雾凇景区接待游客增加了20%。可别小看,一场雾凇带动的旅游收入,有时候能与全市部分工业产值持平。这城市的“雪景经济”,算是真的靠天吃饭。今年刚调查过,外地游客反倒比本地人还上心,清晨天未亮,赶去江边占个角落拍照,“网红效应”一时之间让小城里冒出不少新鲜玩法。但有趣的是,很多当地中年人却觉得“这些游客就是来凑热闹”。
再聊聊城市性格。吉林市有种奇怪的“坚韧”劲头,常年位居极寒之地,可人却能在市中心“夜市大战”里吃出热闹场面。早餐摊前排长队,老爷爷蹬着三轮叫卖熟肉,年轻人边啃烤冷面边玩手机。外面天寒地冻,心里却暖乎乎,属于东北特有的“反差感”。有时想,这样一座始终稳定、省直接管辖的地级市,说它没有存在感好像不公平——但在信息爆炸时代,似乎又有点沦为背景板的苗头。
顺带扯一句,在线上“吉林市属于哪个市”的争议,其实还有个有趣原因——城市名字和省名重合造成的“认知落差”。大家都习惯把“省会”当作唯一带省名的城市,一听吉林,以为像河南郑州、辽宁沈阳那样的地位。实际上,吉林市在省行政体系中只是众多城市之一,虽说历史悠久,有曾做过省会的辉煌——那也早已被新政治格局所取代。所以说,莫怪外地网友一脸迷糊,谁让这地名这么拿人。
有关“管辖”的细枝末节也颇多。吉林市下辖4区(昌邑、船营、龙潭、丰满),3县(永吉、桦甸、舒兰),还有蛟河和磐石2个县级市。这种分法,有的网友喜欢用简化行政区划图一目了然,有的非要把各区各县的经济数据、环境特色都拿出来讲一遍,好像面面俱到才叫专业。我倒觉得,行政归属讲清楚一点就行了,至于各区谁经济强谁文化浓,那其实与“哪个市管”关系不大,倒是本地人约个饭局可能更关注谁买单——毕竟南北老家的习惯都差那么点儿。
吉林市的气质可能也在于这不温不火。曾经作为重工业基地,它的化纤、水泥、汽车零配件,承载过东北黄金年代的梦想。新世纪后,转型阵痛接连不断,很多厂区变成了社区广场。可是不要小看年轻人创造力,他们在新兴产业、数字经济领域闯出了难得的亮色。2023年6月,吉林市出台“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半年来带动80多家初创企业落户,创业生态圈慢慢在崛起。只是,真正的“龙头”产业还没浮现出来,正如那江上的冰凌——看着晶莹,但该化了还得化,复杂。
很多北方城市对“身份”特别谨慎,一旦涉及管辖、归属,人们惜字如金不愿乱答。省直属下辖的地级市,这身份在中国行政版图中其实是标准答案,明明白白。但遇上外地人执拗问“吉林市是不是归长春管”,不少老市民还真被问糊涂过。有时也懒得解释,随口就说“你看新闻去”。其实只要一查202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官网,归属清清楚楚写明了,可现实中就是愿信则信。
说到底,这样一座城市无论是历史归属、行政地位,还是市民心态,都是和东北的冷暖风霜绑在一起。吉林市没多少“大都市”调调,却也没丢过自己的骨气。全省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事实,并不会因为“属于哪个市管”的争议而改变。可是有关地名,归属问题,仍然每年都能在网络占据热搜一角——说明这座城在国人心底多少还藏着点难解的疑问?
地理上独立,经济上坚持,文化里闪着松花江的波光。吉林市一直不需要“归属谁”这把保护伞,自成体系。有人说它太过安静,但数据和人流都能证明,热闹藏在日常生活的微末里。
雾凇映江城,冰晶玉洁邀明月;
——愿你有自己的下联,这城市的故事,总还会被人细细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