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新街泉校间,探寻老舍旧居石榴树下的历史印记

南新街泉校间,探寻老舍旧居石榴树下的历史印记"/

您描述的这个地点非常符合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最后居所。根据您的描述:
"地点:" 南新街(Nanxin Street) "位置:" 北师大二附中(简称“泉校”)的附近或之间。 "标志:"石榴树(Pomegranate tree)
这精确地指向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新街13号"的那处老舍旧居。
这所房子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部分,通常对外开放作为"老舍故居纪念馆"。故居保留了老舍先生在此度过的最后时光(1949年至1966年)的许多原貌,包括他写作《茶馆》的部分场景。
您提到的石榴树,是这处故居非常有名的标志物,见证了老舍先生的生活点滴。每年石榴花开时,这里都会吸引许多老舍先生以及北京文化相关的爱好者前来参观。
所以,您描述的“南新街上、泉校之间,故居在石榴树下”指的就是这处非常有名且重要的文化遗迹。

相关内容:

金风乍起,四个来自济南的大红石榴到达北京,出现在老舍长女舒济的案头。这四个石榴来自南新街58号小院——老舍先生在济南曾经居住过四年的地方,当年的石榴树还是老舍先生所手植。

这份“时间的礼物”,让已经92岁的舒济老太太非常高兴,连说“对故居的石榴感到格外亲切!”

寄出这个特殊礼物的是济南市文旅局。2014年,济南市文旅局对老舍旧居进行了翻新修缮,并于当年6月14日对社会免费开放,院内的这株石榴树一直枝繁叶茂、岁岁红火。奇妙的是,今年的一支枝桠上,神奇地并列结出了四个果实。同气连枝,紧密团结,正如老舍先生的四个儿女,同时回望这个父亲曾经无比喜爱的院落。

1934 年,老舍夫妇在济南的全家福

1930年7月,从伦敦大学归来的老舍受聘于齐鲁大学,担任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院新文学教授。初居该校办公楼西南角房间。1931年与胡絜青结婚,随即迁居南新街54号(今58号)。

胡絜清曾经回忆:往北不远就是闻名全国的趵突泉,往南不到十分钟就是齐鲁大学。整个院子不很大,但种满了花草和盆养的畦栽,还有一棵不算小的紫丁香和一大缸荷花。院子里有一眼水井,一早一晚,老舍自己打水浇花,施肥,捉虫,所以花儿开得很旺盛。

老舍旧居原陈设

“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老舍一家在济南的时光愉快而和睦。这段时间也是老舍创作的黄金时期,先后创作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长篇小说。济南的美好生活,也让老舍写下了知名的篇章来赞美这座城市,像《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赏》等等。期间大女儿出生,老舍用“济”字做了孩子的名字,可见老舍对济南的一往情深。

1934年,老舍接受了山东大学文学院的聘约,全家移居青岛,离开了自己视为“第二故乡”的济南。南新街的这个小院落却深刻留下了老舍先生的印记,一直延续到今天。

2006年,山东省公布南新街58号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市文物部门进行保护性修缮后,设有复原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展示老舍在济南的生活与创作,成为济南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之一。

与四个红石榴一同寄往北京的,还有一套《济南的冬天》《猫城记》和《骆驼祥子》口袋书,这是阡陌书店携手山东画报出版社联合打造的老舍经典作品文库本。

2024年6月8日,时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老舍旧居开放整十年后,经过重新装饰,调整部分陈列内容,进行了 “书香再生”。旧居内除基本陈列外,市文旅部门还与“中国最美书店”阡陌书店联合开办“旧居书局”,中国邮政济南分公司还在此开设了主题邮局。

同时推出“跟着老舍游济南”研学线路,将老舍文学作品中的济南景观与现实景点结合,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并通过情景剧表演、主题邮局设立等方式强化互动性,使老舍精神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焕发新生。

焕新后的老舍旧居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亮点。围绕老舍文化,阡陌书店接连设计开发了众多文创产品,还举办读书会、非遗体验、新春寻福等各种活动,并接待中小学生的研学与社会实践,让孩子们感受老舍先生的文学魅力,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风采,让文学成为连接经典与生活、文化与传承的纽带。

就像巴金之于上海、鲁迅之于绍兴,老舍是济南城市形象的“推荐官”与“代言人”。坐落于南新街的这个院落,也成为济南很多孩子的文学启蒙之地。其别具一格的独特风格,在这个国庆长假里,将迎来众多游客的关注与探访。

院内的石榴树上,还有饱满丰硕的石榴挂在枝头,老舍先生的文采与风范将与其一样,继续繁茂下去。

发布于 2025-10-07 14:28
收藏
1
上一篇:北京名人故居,探寻隐市荣光,致敬大隐者风采 下一篇:湖南红色记忆①,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红太阳升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