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付费选座”引争议,乘客不满的焦点何在?

航班“付费选座”引争议,乘客不满的焦点何在?"/

航班“付费选座”服务引发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了旅行成本,让服务变味:" "基础服务被附加费用:" 很多乘客认为,基本的座位安排(尤其是在满员航班上被安排到经济舱后排或过道/窗边交替)应该包含在机票价格内,是航空公司提供的基础服务。付费选座将本应免费的服务变成了需要额外付费的“增值服务”,让乘客感觉被“坑”了。 "机票价格不透明:" 付费选座使得最终的总出行成本变得不确定。乘客在购买机票时可能只看到了基础票价,选座时才发现需要额外支付费用,这增加了预算的不确定性,也让人感觉不舒服。
2. "“强制”消费和捆绑销售的感觉:" "诱导消费:" 有些航空公司可能通过在购票或值机环节就突出显示“默认座位需付费”或“推荐付费选座”来诱导乘客消费,即使乘客对座位没有特殊要求。 "缺乏真正的选择:" 虽然理论上可以选择,但对于预算有限或者对座位没有特殊偏好的乘客来说,如果免费座位已经售罄,或者付费座位的价格过高,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感觉像是被迫消费。
3. "票价与座位价值脱钩:" "基础票价“虚低”:"

相关内容:

国庆假期将至,许多人开始规划出行,机票预订渐入高峰。然而,不少旅客在线值机选座时却发现,航班上可供免费选择的座位所剩无几,大片区域早早变灰被“锁定”,很多座位要付费或使用积分才能解锁。付了机票钱还得付座位钱?这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其实,付费选座不是新鲜事。起初,这是航空公司推出的一项差异化服务,但通常只锁定少量座位,可能是第一排、安全出口位置等空间较为宽敞的座位,或者为需要特殊照顾的旅客和线下值机旅客预留的部分区域。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满足部分旅客对舒适性或便利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为航空公司带来附加收入,本是一种双赢的市场行为。

但看了相关报道后不难发现,所谓的“差异化服务”,似乎变了味道。不少航空公司的“锁座”范围显然已超出合理范围。有媒体报道,一趟航班经济舱约有300个座位,但旅客线上选座时可选的免费座位仅有14个,且大多是后排中间位置。极为有限的选择空间,让本是便民的“增值服务”,悄悄变成了某种“强制消费”,难免给人以“强买强卖”之感。

其实,争议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付费”本身,而在于付费背后的不透明。其中最令消费者感到不满的是,航空公司并未公开锁座的规则、范围、比例等关键信息,也没有公开锁座的依据标准。消费者在做出购票决策前一无所知,而只有在付完机票钱,完成购票流程后,才能进入选座系统,看到哪些座位能选,哪些不能选。

这种信息的不公开和不对称,让消费者在付完费后突然面对一个看似可选、实则带有某种强制性的二次消费选择,就像掉入了一个精心设计、却未曾被告知的消费陷阱。特别是家庭或结伴出行的游客,为了能坐在一起或求一个不至于太别扭的座位,不得不无奈多掏一笔钱。也难怪有网友质疑,这是不是变相提高票价的一种手段?

消费者的质疑,并非没有法律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航空运输服务作为一种消费行为,自然受该法约束。也就是说,航空公司在售票阶段,有义务向消费者清晰告知可能影响其消费决策的重要信息,这理应包括航班的基础座位布局、哪些座位可能需要付费、相关的付费标准以及锁座的基本规则等。若航空公司未履行这一提前告知义务,导致消费者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购票,后续才发觉需要额外付费,那么,消费者的知情权显然受到了侵害。

这让我想起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预制菜风波,其实,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不明不白的消费。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付费选座”。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寻求利润增长点,本无可厚非,但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服务的细化,都应以尊重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前提,不能建立在模糊信息、削弱消费者选择能力的基础之上。

基于这一逻辑,解题的路径也并不复杂。航空公司不妨主动提升服务信息的透明度,比如,在消费者购票前,就以显著方式明确告知该航班的锁座政策、免费座位和付费座位的分布情况及收费标准,以及让旅客购票时就心里有数,不至于措手不及,甚至感到被骗。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引导和规范,进一步明确航空公司的信息告知义务以及相关标准要求,督促行业形成更规范、更透明的运营秩序。

说到底,信息对称、规则清晰,行业才能行稳致远,真正赢得市场认可。人们明明白白消费,企业明明白白挣钱,才是真的双赢。

原标题:《上观时评 | 航班“付费选座”,人们不满的是什么?》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

发布于 2025-10-07 05:58
收藏
1
上一篇:民航航班号里的数字密码,揭秘航班号数字背后的含义 下一篇:为何民航客机不装备降落伞?揭秘1912年艾伯特·巴里跳伞壮举与航空安全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