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葡萄要涨价了?

”昨晚刷到这条留言,顺手一查,发现朋友圈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今年吐鲁番早熟无核白地头价已经比去年贵两块,批发端更狠,一件十斤装直接抬价三十。

别急着骂中间商,真相是:地里还没熟,订单已经排到下月,连迪拜的超市都在抢同一串葡萄。

把镜头拉近,吐鲁番葡萄沟今年多了五百亩“玻璃房子”,白天自动开窗、夜里棉被保温,7月还能结出糖度24的“天山翡翠”。

这新品种是新疆农科院憋了八年的大招,颗粒比无核白胖一圈,耐放程度直追木纳格,常温十天不塌梗。

试种的100亩刚挂果,收购商直接在地头竞价,最高给到25块一公斤,比传统无核白贵一倍。

当地老农咧嘴笑:以前论筐卖,现在按粒算。

更夸张的是出口。

乌鲁木齐海关最新数据,今年前八个月新疆葡萄出了8.7万吨,同比多了四分之一,其中三成是“玻璃翠”。

欧盟有机认证一拿到,哈萨克斯坦的冷链专列就加开两班,48小时直达阿拉木图,货架价标到15美元一公斤,折合人民币差不多100块。

有人算过,一串葡萄在阿拉木图超市的身价,够在吐鲁番买一整棵葡萄树。

别以为只是“洋土豪”人傻钱多,背后其实是新疆葡萄的“三级跳”:第一跳,品种跳。550多个老品种里挑出“玻璃翠”“天山翡翠”这些尖子生,糖度、颜值、耐储值全部拉满;第二跳,技术跳。

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冷链专列,把“鲜”字锁进每一粒果肉;第三跳,品牌跳。

吐鲁番景区砸3.2亿升级,酒庄里请来法国酿酒师,把葡萄汁做成一瓶卖388的“火焰山赤霞珠”,游客边品酒边直播,弹幕清一色“原来新疆不止葡萄干”。

最让收购商上头的是“全年不断供”。

过去新疆葡萄只蹦跶三个月,现在温室接力,从六月到次年一月都能出货。

东南亚的超市老板直接飞吐鲁番,蹲在温室里拍视频给总部:看,藤上还青,我的货柜已经排明年。

消息传回村里,种植户连夜把老藤砍掉,换种“天山翡翠”,有人甚至把棉花地改成葡萄园——一亩棉花挣两千,一亩葡萄挣两万,账算得比吐鲁番的太阳还透亮。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开心。

上周在喀什遇到一位代办,他指着仓库里积压的“老无核白”叹气:同样糖度22,传统果型小、皮儿薄,运输磕一下就破,超市退货率飙到三成,收购商现在只给半价。

新旧交替的残酷就在这里,好品种抢破头,老品种烂在地头。

想破局?

他狠狠掐灭烟头:明年我也改种“天山翡翠”,赌一把。

赌的不止他。

抖音上,#新疆葡萄天花板#话题已经播放2.3亿次,最火的一条视频是姑娘用牙齿撕开“天山翡翠”,汁水顺着下巴滴到锁骨,评论区清一色“链接呢?
”——其实没链接,因为产量太少,本地人都抢不到。
有人吐槽“营销饥饿”,可现实是,试种面积就那点,真·手慢无。
写到这里,手机弹出推送:吐鲁番冷链专列新增“深圳专线”,48小时到华南,首批舱位被某高端水果店包圆,据说上架价198一斤。
算了下,一颗葡萄差不多三块,比奶茶里的芝士葡萄还贵。
可转念一想,等明年3万亩“天山翡翠”集中上市,价格大概率腰斩,到时候就能实现“葡萄自由”?
别高兴太早——新疆农科院已经着手第四代品种,rumor说糖度能飙到26,耐放20天,名字都起好了:“天山蜜钻”。
老种植户听到风声,又开始摩拳擦掌:只要新品种出来,又是一轮抢地、抢苗、抢市场。
循环往复,新疆葡萄的甜,永远留给第一批敢尝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