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家庭正上演着“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的戏呢?
我们是否想过,当家沦为学校的延伸,父母变成老师的助教,那份本该温暖的爱,是否已被焦虑的阴云笼罩?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一语中的,父母不是助教,而是爱的港湾。这番话获得央视新闻六万三千多个赞,它像一声警钟,敲醒了无数迷失在分数里的家长。

学校教育再好,也无法取代家庭教育的根基。老师教的是知识,父母育的是人格。你难道没发现吗?一个老师的影响或许三五年,父母的言行却能贯穿孩子的一生。
《人民日报》也曾反复强调,健全的家庭教育观是孩子全面成长的基石。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不退休的导师。我们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都像刻刀一样,在孩子白纸般的心灵上留下永恒的印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在检验自己的人格。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得活成那个样子。家庭是塑造品格的熔炉,学校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老师能教孩子解方程,却未必能教会他如何面对挫折;能教他背古诗,却未必能让他感受生活的诗意。

父母的言传身教,恰恰发生在孩子模仿欲最强的童年,这种“先入为主”的影响,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一个在相亲相爱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内心自然会充满阳光与善意。教育的真谛,难道是培养一个个考试机器吗?爱因斯坦早就洞悉,提出问题的能力远比解决问题重要,想象力比知识更宝贵。一项关于儿童幸福感的调查也告诉我们,让孩子拥有一件真正热爱的事,远比多考几分更能带来长久的快乐。孩子的成长,是先天基因与后天经验共同谱写的乐章。基因是乐谱的基调,而后天的滋养与打磨,才能让旋律悠扬动听。教育真正的成功,不是培养出多少学霸,而是塑造出一个个内心丰盈、自我悦纳的灵魂。
那么,父母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孩子的作业,自有老师用专业的方法去批改讲解。我们即便学富五车,也未必懂得教育的节奏与艺术。硬要充当家庭教师,往往适得其反,搞僵亲子关系,甚至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老师是专业的引路人,他们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在孩子心中也更有威信。家长应该做的,是与老师携手,而不是越俎代庖。当然,老师也需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虚心倾听家长的声音,彼此尊重,形成合力。
如此,家校共育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教书是老师的职责,他们为孩子搭建知识的骨架;育人是父母的使命,我们用爱与陪伴为孩子填充生命的血肉。彭凯平教授的观点,是在提醒我们回归本源。别让家庭变成第二课堂,别让眼睛只盯着作业和分数。多花些时间,做孩子的“情感树洞”,倾听他的心声;做他的“品格榜样”,用行动诠释何为正直与善良;做他的“人生伙伴”,在他迷茫时给予理解而非指责。
孩子长大后,不会因为某次考试失利而抱憾终身,却一定会因为拥有一对懂育人的父母而感到无比幸运。那些融入日常的共情、示范与支持,才是父母赠予孩子最宝贵的人生财富。这堂课没有课本,却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