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曾经是整个国家最耀眼的那颗星,他的文章一写出来,上自皇帝太后,下至文人百姓,争相抢阅,但凡读过些书的女子,都希望自己能嫁给他。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因言获罪。彼时,王安石锐意改革,宋神宗则主抓变法,苏东坡却一直唱反调,他内心骄傲、春风得意、自命不凡,上表皇帝的谏书言语愈发激烈。最后,因为《湖州谢上表》里苏东坡发的牢骚,乌台诗案由此爆发。
因言获罪,想过自杀
在被押解回京的小船上,苏东坡望着湖面,想要一了百了。虽然他忍住了,但他不知道接下来将面对更加难以承受的折磨。
苏东坡被关到监狱里忍受长达130天的高度精神折磨,按他自己的话说,伸手就能碰到墙壁,像坐在一个百尺高的井里。在牢狱中,没日没夜的提审不给苏东坡喘息的机会,大声辱骂,精神施压,那些加诸他身上的恶言恶行,让旁观者都闻之不忍。
如此反反复复高强度的精神折磨,苏东坡濒临崩溃。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活到明天,更不用说对出狱抱有期待了。他想过绝食求死,偷偷把日常服用的青金丹藏了一些起来,准备哪一天如果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就一次性把它们都吞了,超量服用,以求自尽。
最后,这场乌台诗案以“当徒二年,会赦当原”,再加一个皇帝“特责”而落下帷幕。由此,苏东坡被迫在苦难的生活里扎根下去,却没想到的是,那里,长出了一棵艺术的参天大树。

并不是天生豁达
苏东坡从声势浩大的乌台诗案中捡回一条命,他为自己大难不死而庆幸,对人生的期待已从曾经的建功立业,到如今只盼着能健康地活着。不过,他依然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忠心和志向:如果陛下您还需要我,我将万死不辞。朝堂与生活,尘世与超脱,在矛盾中,苏东坡也精神内耗啊。
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他拖着病体,从床上艰难地爬起来,病起发须白,面对自己的憔悴和衰老,他感叹,这一年年的,希望在哪里呢?想要报效国家,可是连朝廷的门都进不去;想要祭扫祖先,可是父母的坟墓远在千里之外,穷途末路,好想效仿阮籍大哭一场,可是心如死灰,连哭的力气也没有。
所以,苏东坡怎么可能天性豁达?当一个人从云端跌入低谷,在没死的前提下,第一反应一定是觉得很疼。
了解他有多疼,他陷入过多么凄惨的绝望中,他又是如何在破碎之后一点一点缝合自己,我们才能明白,他最终走向豁达的那种力量,有多不容易。
走出低谷有法宝
为什么苏东坡能治愈我们?那些口号式的乐观豁达的精神,未免过于鸡汤说教,真正有用的在于,苏东坡面对低谷和困境的做法,是可以帮我们理清心路的。
很多人在悬而未决的人生路口上,设想了无数种可能,陷入无尽的内耗,在这种循环中失去了行动的勇气和能力,而苏东坡用十个字五件事——默坐、洗澡、种地、美食、朋友,告诉我们:停止想得太多的内耗,开始走一步是一步的行动。当我们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得到正向反馈时,人便会获得慢慢活过来的力量,不仅心理状态会变好,事情本身也能得到有效解决。
我觉得,这或许才是苏东坡真正能帮我们缓解焦虑的根本原因。
在静坐时,苏东坡说,我在这间静室中独自静坐,默默自省,外界即便是狂风震撼,又与我何干呢?风起,竹林自然有萧瑟之声;风停,则一切万籁俱寂。无论外境如何变化,我心如如不动。
苏东坡很喜欢沐浴,元丰七年(1084年)他从黄州去汝州赴任时,途经泗州的公共澡堂,进去搓了个澡,他都能就此写出一首颇值得玩味的《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因为没有钱,苏东坡想办法申请了一块地来耕种,因为地处城东高坡上,所以,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东坡居士”。劳作,锻炼了身体的力量感。背沐阳光,脚踩大地。他说自己“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原来,身体力行的劳动,能一扫精神的阴霾与抑郁。 这份快乐,是如此的饱满和扎实。
有人统计过,说中国历史上有六十多道菜都是因苏东坡而生,包括我们今天熟悉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等。他对美食所有的钻研和创造,都源于当时非常有限的条件,让他只能选择别人看不上的食材和最朴素的调料。物质条件最艰难时,苏东坡也能靠想象来喂饱自己。在起起落落的人生里,吃,应该带给了他精神上最大的慰藉,唇齿之间还能尝到世间百味,都在提醒:活着真好。
关于交朋友,苏东坡是从来不挑的,在他看来,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是可爱的。他有一句名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并且,“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之所以比我们更宽广,就在于与这些不同阶层的朋友交往,让他体验着不同的角色,感受着不一样的生命力。
其实,这个世界没有真正快乐的人,只有想得开的人。苏东坡不伟大,但无比真实。
【节选自《人生得遇苏东坡》,意公子著,果麦·太白文艺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意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