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莞沉默了4年,直到一次勇敢自报家门,我发现大家根本不在乎你住哪儿

我对东莞的情绪像一锅杂粮粥,既有小时候听来的向往,也有后来藏在心底的别扭。说实话,刚搬到这座城的前几年,我总在社群里写“广东”,不写“东莞”,因为我害怕别人把我和流水线、宿舍、打卡连在一起。那种被贴标签的羞涩,像一件难脱的外套,走到哪儿都觉得有人在看你。
小时候家里人眼里的“东莞”是发财的方向,是能把衣柜变好看的地方。村里同学一出去打工,回家就被捧成小明星,寄回家钱、买的衣服、说的故事,像过滤过的光,只留下光鲜。那会儿我对这座城有的是想象,长安、凤岗成了心里的地名清单,期待和现实在第一次到凤岗时相撞,坑坑洼洼的路、低矮的厂房,让我失望到几乎要把那份向往收回去。

直到有一天,我决定试探自己。群里有人问我住哪儿,我故意写“东莞”。没想到,多数人的回应和我想的不一样。对方更关心我做什么,有没有趣事,能否一起聊工作和育儿经验。好像我一直高估了观众,低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决定同行的东西。才华、见识、态度,这些比楼层和车牌更能决定你能不能被接纳。
我身边有个朋友小李,他在东莞做设计,名片上写着公司名字,却从不在意别人怎么解读“东莞”。他把城市当作舞台,不去和标签争辩,反而越被看见。还有我同事张姐,孩子在本地上学,买房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但她把时间投在邻里关系和孩子成长上,日子踏实而有面子。相反,隔壁老王天天焦虑于朋友圈的面子工程,反而更容易被不安全感绑架。反正我是这么觉得:掩饰,只会把不安放大。

慢慢地,我学会了两件事。第一,不把城市当作你身份的全部。你住在哪里,只是生活的坐标,不是人品和能力的证明。第二,行动比解释更有力量。把精力放在提升自我、结交同频的人、把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稳定做好,比在社交平台上遮遮掩掩能带来更持续的安全感。于是我开始参加邻里读书会,和几个做餐饮、做电商、做教育的朋友互相帮忙,从实际的项目中被认可,而不是被一个地名去定义。
现实也有现实的考量。东莞对很多人来说吸引力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繁华,而是可操作的实惠——交通到珠三角,房价比一线低,生活配套在逐步完善。像我,有个朋友在东莞落户是为了孩子上学更方便,也有同事因为工作稳定而决定在这里安顿。不是每个人都要用城市来做身份的装饰,很多时候把城市当成一个可以落脚、可以成长、可以养家的地方,反而更解脱。
说到底,脱下那件虚荣的铠甲,需要一点勇气,也需要几个具体的步骤。试着把“我来自哪里”变成一次小型自我测试,说出来,观察别人的关注点;试着把精力从维护面子转移到做事上,去结交能带你成长的邻居和同事;试着在社区里做点小事,邻里认可会比任何点赞更真实。这些并不复杂,但都要你先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安,然后用行动去修补。
现在站在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的东莞,我愿意说出这座城市的名字,因为它既有我的过去,也可能有我的未来。有人会笑我变得接地气,有人会说我安于平凡,但我更在意的是,孩子能在这儿安心读书,我和伴侣能把日子过得有尊严。城市并不决定你是谁,你决定怎么在这座城市里活着。
你有过因为城市名字而感到羞愧或自豪的经历吗?你是怎么处理这份情绪的,说说你的故事吧。
#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