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学习策略探究,五年级位置课程实践案例

结构化学习策略探究,五年级位置课程实践案例"/

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中,以《位置》这一单元为例,实施“结构化”学习。
"什么是“结构化”学习?"
“结构化”学习并非指学习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梳理、内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深刻理解概念、掌握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
"以五年级《位置》为例,实施“结构化”学习的实践路径:"
五年级的《位置》通常涉及相对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方向与路线等,这些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其他学科(如地理、科学)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构化设计:
"第一阶段:情境引入,感知“位置”的多样性 (建立初步感知)"
1. "生活化情境引入:" 展示校园地图、教室座位图、城市交通图、棋盘等不同场景。 提问:“在这些图中,你能找到特定的位置吗?你是怎么找到的?” 引导学生意识到,“位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概念,需要不同的方式来描述。 "结构化思考点:" 感知“位置”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存在于不同载体(物体、图形

相关内容:


五年级数学中的《位置》单元,核心是用“数对” 确定位置,看似简单的 “(列,行)”,不少孩子却常犯 “列行颠倒”“起点混淆” 的错:要么把 “第 3 列第 2 行” 写成(2,3),要么搞不清 “从左数还是从右数算第 1 列”。其实,《位置》的学习不能只记 “先列后行” 的口诀,用 “结构化” 的方式梳理知识关联、搭建步骤框架、关联生活场景,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 “数对” 的本质,做到会认、会写、会用。

一、先连“知识脉络”:数对不是“凭空出现”

数对的诞生,是为了更简洁、准确地描述位置,它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生活中描述位置的方法” 与 “数学化表达” 的结合。结构化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帮孩子找到数对与旧经验、旧知识的连接点,明白 “为什么要学数对”。

1. 从 “生活描述” 过渡到 “数学表达”

孩子在生活中早就会描述位置:“我的座位在教室第 3 组第 2 个”“电影院座位是 5 排 8 号”。这些描述有共同特点 —— 都需要 “两个信息” 才能确定位置,但不同场景的表述顺序不同(有的 “组 + 个”,有的 “排 + 号”),容易混淆。

可以用“教室座位图” 引导孩子发现问题:

场景1:说 “第 3 组第 2 个”,有的同学从左数第 3 组,有的从右数,会找错;

场景2:说 “第 2 个第 3 组”,顺序颠倒,也会找错。

这时候引出“数对”:数学上统一规定 “先列后行”,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用(列数,行数)这样的数对表示,比如 “第 3 列第 2 行” 写成(3,2),既简洁又不会有歧义。孩子会明白:数对是 “生活描述的标准化、数学化”,解决了 “表述混乱” 的问题。

2. 关联 “旧知基础”:与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呼应

五年级之前,孩子学过“用东、南、西、北等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如 “学校在小明家东偏南 30° 方向 500 米处”)。可以对比两种方法,帮孩子搭建 “位置描述” 的知识框架:

适用场景不同:数对适合“平面内有整齐格子的场景”(如教室座位、方格纸、棋盘);方向和距离适合 “没有格子的广阔空间”(如地图上的地点);

核心逻辑相同:都需要“两个关键信息” 才能确定唯一位置(数对要 “列 + 行”,方向和距离要 “方向 + 距离”)。

通过关联旧知,孩子不会把《位置》当成孤立的新内容,而是纳入“确定位置” 的大知识体系中,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共性逻辑。

二、再搭“学习框架”:数对学习有“清晰步骤”

孩子学数对时,常见的错误是“列行混淆”“起点错误”“不会根据数对找位置”。结构化学习要帮孩子建立 “‘认数对→写数对→用数对’的三步框架”,让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则和方法。

1. 第一步:认数对 —— 明确 “列、行” 的定义和数法

先帮孩子厘清“列” 和 “行” 的核心规则,避免基础概念混淆:

什么是“列”?什么是 “行”?

结合教室场景:面对讲台,从左往右数的竖排是“列”(比如第 1 列、第 2 列……);从前往后数的横排是 “行”(比如第 1 行、第 2 行……)。可以让孩子站在教室中间,亲手指出 “第 3 列”“第 2 行”,直观理解概念。

数对的读写规则:

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小括号,先写列数,再写行数(记准“先列后行”)。比如(5,3)表示 “第 5 列第 3 行”,读的时候要读 “数对五,三”,而不是 “五三”,避免和两位数混淆。

可以用“对比辨析” 帮孩子巩固:

错误表述

错误原因

正确数对

(2,3)表示第 2 行第 3 列

列行颠倒

(3,2)表示第 3 列第 2 行

第 1 列从右往左数

列的数法错误

第 1 列从左往右数

把(4,5)读成 “四十五”

数对读写错误

读“数对四,五”

2. 第二步:写数对 —— 按 “找列→找行→写数对” 的流程来

给一个具体位置(如方格纸中的点、教室座位),写数对时,建立固定流程:

流程1:找 “列数”—— 从左往右数,确定这个位置在第几列(比如方格纸中,点在从左数第 4 条竖线,就是第 4 列);

流程2:找 “行数”—— 从前往后(或从下往上,根据方格纸习惯,统一规则即可)数,确定在第几行(比如点在从下往上数第 3 条横线,就是第 3 行);

流程3:写数对 —— 按 “先列后行” 的顺序,写成(列数,行数),比如(4,3)。

以“方格纸中的点 A” 为例,让孩子按流程练习:

① 数列:从左数,点 A 在第 2 列;② 数行:从下数,点 A 在第 5 行;③ 写数对:(2,5)。通过固定流程,孩子不会再凭感觉写数对,而是有章可循。

3. 第三步:用数对 —— 会 “根据数对找位置”“根据位置变数对”

数对的应用分两种场景,结构化梳理方法:

场景1:根据数对找位置(如 “在方格纸中找出数对(3,4)对应的点”)

方法:先找列,从左数到第3 列,在这一列上做标记;再找行,从下数到第 4 行,在这一行上做标记;两个标记的交叉点,就是数对(3,4)对应的位置。

场景2:根据位置变化找数对变化(如 “点 B(2,3)向右移动 2 列,新数对是多少”)

规律:左右移动时,“列数变,行数不变”(向右移列数加,向左移列数减);上下移动时,“行数变,列数不变”(向上移行数加,向下移行数减)。

举例:点B(2,3)向右移 2 列,列数 2+2=4,行数不变,新数对是(4,3);向上移 1 行,行数 3+1=4,列数不变,新数对是(2,4)。

用“口诀” 帮孩子记忆规律:“左右移,列变行不变;上下移,行变列不变;右加左减列,上加下减行”,让应用有明确的方法可依。

三、最后联“生活场景”:数对是“实用工具”

结构化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把数对用在生活中,理解它的实际价值。可以结合孩子熟悉的场景,设计应用任务:

1. 场景 1:教室座位 —— 用数对描述和找座位

任务1:让孩子用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再表示同桌、前后同学的座位(如 “我在(4,2),同桌在(3,2),前桌在(4,1)”),观察数对特点:同桌列数不同、行数相同,前后同学列数相同、行数不同,进一步理解数对的意义。

任务2:老师说数对,孩子快速指出对应的同学(如 “请数对(5,3)的同学站起来”),锻炼 “根据数对找位置” 的能力。

2. 场景 2:方格纸游戏 —— 用数对玩 “找宝藏”“下五子棋”

游戏1:找宝藏 —— 在方格纸上画 “宝藏”,写出宝藏的数对,让同学根据数对找宝藏;反之,同学藏宝藏,写数对让其他人找,在游戏中熟练数对的读写和应用。

游戏2:下五子棋 —— 用方格纸当棋盘,每落一子,记录棋子的数对(如 “黑棋(6,4),白棋(5,4)”),既玩了游戏,又强化了数对的应用,让学习更有趣。

3. 场景 3:生活中的数对 —— 发现数对的 “隐藏应用”

引导孩子观察:电影院座位(如“7 排 12 号” 可看成(12,7),注意不同场景列行顺序可能调整,需先明确规则)、围棋棋盘(用 “(x,y)” 表示落子位置)、地图 APP 中的网格定位(如外卖地址的网格编码),让孩子发现:数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解决 “位置描述” 问题的实用工具。


五年级《位置》的学习,用结构化的方式梳理,能帮孩子打通“知识关联→步骤框架→生活应用” 的链条:不是死记 “先列后行” 的口诀,而是理解 “数对是生活描述的数学化”;不是盲目写数对,而是按 “认→写→用” 的流程有序学习;不是学完就忘,而是能在教室、游戏、生活中灵活运用。其实,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都可以这样 —— 用结构化搭建知识体系,让孩子不仅 “学会”,更 “懂理”“会用”,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学习(如平面直角坐标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布于 2025-10-05 07:13
收藏
1
上一篇:三个视角解码,故事中的位置智慧,带你领略世界之变 下一篇:小学阶段导航指南,掌握位置与方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