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数学中的《位置》单元,核心是用“数对” 确定位置,看似简单的 “(列,行)”,不少孩子却常犯 “列行颠倒”“起点混淆” 的错:要么把 “第 3 列第 2 行” 写成(2,3),要么搞不清 “从左数还是从右数算第 1 列”。其实,《位置》的学习不能只记 “先列后行” 的口诀,用 “结构化” 的方式梳理知识关联、搭建步骤框架、关联生活场景,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 “数对” 的本质,做到会认、会写、会用。一、先连“知识脉络”:数对不是“凭空出现”数对的诞生,是为了更简洁、准确地描述位置,它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生活中描述位置的方法” 与 “数学化表达” 的结合。结构化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帮孩子找到数对与旧经验、旧知识的连接点,明白 “为什么要学数对”。1. 从 “生活描述” 过渡到 “数学表达”孩子在生活中早就会描述位置:“我的座位在教室第 3 组第 2 个”“电影院座位是 5 排 8 号”。这些描述有共同特点 —— 都需要 “两个信息” 才能确定位置,但不同场景的表述顺序不同(有的 “组 + 个”,有的 “排 + 号”),容易混淆。可以用“教室座位图” 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场景1:说 “第 3 组第 2 个”,有的同学从左数第 3 组,有的从右数,会找错;场景2:说 “第 2 个第 3 组”,顺序颠倒,也会找错。这时候引出“数对”:数学上统一规定 “先列后行”,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用(列数,行数)这样的数对表示,比如 “第 3 列第 2 行” 写成(3,2),既简洁又不会有歧义。孩子会明白:数对是 “生活描述的标准化、数学化”,解决了 “表述混乱” 的问题。2. 关联 “旧知基础”:与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呼应五年级之前,孩子学过“用东、南、西、北等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如 “学校在小明家东偏南 30° 方向 500 米处”)。可以对比两种方法,帮孩子搭建 “位置描述” 的知识框架:适用场景不同:数对适合“平面内有整齐格子的场景”(如教室座位、方格纸、棋盘);方向和距离适合 “没有格子的广阔空间”(如地图上的地点);核心逻辑相同:都需要“两个关键信息” 才能确定唯一位置(数对要 “列 + 行”,方向和距离要 “方向 + 距离”)。通过关联旧知,孩子不会把《位置》当成孤立的新内容,而是纳入“确定位置” 的大知识体系中,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共性逻辑。二、再搭“学习框架”:数对学习有“清晰步骤”孩子学数对时,常见的错误是“列行混淆”“起点错误”“不会根据数对找位置”。结构化学习要帮孩子建立 “‘认数对→写数对→用数对’的三步框架”,让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则和方法。1. 第一步:认数对 —— 明确 “列、行” 的定义和数法先帮孩子厘清“列” 和 “行” 的核心规则,避免基础概念混淆:什么是“列”?什么是 “行”?结合教室场景:面对讲台,从左往右数的竖排是“列”(比如第 1 列、第 2 列……);从前往后数的横排是 “行”(比如第 1 行、第 2 行……)。可以让孩子站在教室中间,亲手指出 “第 3 列”“第 2 行”,直观理解概念。数对的读写规则: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小括号,先写列数,再写行数(记准“先列后行”)。比如(5,3)表示 “第 5 列第 3 行”,读的时候要读 “数对五,三”,而不是 “五三”,避免和两位数混淆。可以用“对比辨析” 帮孩子巩固:
错误表述 | 错误原因 | 正确数对 |
(2,3)表示第 2 行第 3 列 | 列行颠倒 | (3,2)表示第 3 列第 2 行 |
第 1 列从右往左数 | 列的数法错误 | 第 1 列从左往右数 |
把(4,5)读成 “四十五” | 数对读写错误 | 读“数对四,五” |
五年级《位置》的学习,用结构化的方式梳理,能帮孩子打通“知识关联→步骤框架→生活应用” 的链条:不是死记 “先列后行” 的口诀,而是理解 “数对是生活描述的数学化”;不是盲目写数对,而是按 “认→写→用” 的流程有序学习;不是学完就忘,而是能在教室、游戏、生活中灵活运用。其实,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都可以这样 —— 用结构化搭建知识体系,让孩子不仅 “学会”,更 “懂理”“会用”,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学习(如平面直角坐标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