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现代辉煌——探秘中国古都北京

千年古韵,现代辉煌——探秘中国古都北京"/

我们来聊聊中国古都——北京。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都。它不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更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
以下是关于北京的一些关键信息:
1. "悠久的历史:" 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朝的“蓟”。 作为“都城”的历史也相当长久,先后有金、元、明、清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
2. "建都的王朝:" "金 (1115-1234):" 定都“燕京”(北京),开始有北京作为都城的记录。 "元 (1271-1368):" 定都“大都”(北京),是统一中国后的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的首都,北京真正开始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大都的规划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 (1368-1644):" 定都“北京”(明朝初年曾短暂定都南京,后明成祖朱棣迁都于此,并改称“北京”,意为“北方之都”),并营建了宏伟的北京城和紫禁城。 "清 (1644-1912):" 满清入关后,定都北京,沿用并不断完善北京城。

相关内容:

北京,古称蓟城、幽州、大都。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最早可溯至西周时期。然其气象大成,则在元明清时期。这座古都的魂魄,凝结于一条长达7.8公里,纵贯南北、等级森严的中轴线上,它将帝王的威仪与市井的和气,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撑起了北京城几百年的兴盛。

北京—天安门

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称燕国,都城在今北京市辖区,遗址尚存。这是北京建都的开始。秦朝时北京分为渔阳、蓟县、广阳三郡,当时的北京还是边境,陈胜和吴广就是被发配到渔阳郡。汉朝时期为燕国、广阳国封地。到了唐朝时期,北京名为幽州,唐朝在这里设立大都督府,都督府。 到了五代时期,北京地位增高,与云州(今山西大同)、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等共称为“燕云十六州”。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称帝后,向契丹求援,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辽国。至此,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燕云十六州-北宋时期

辽会同元年(938年),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大体位置在今北京西南广安门外地区,作为辽国陪都之一,其城墙周长约27里,依托莲花池水系建设,保留唐代里坊制度,设26坊及檀州街等主干道。辽宋和平时期人口达30万,成为辽朝第一大都市及南北商贸枢纽,内城建有元和殿等宫殿群及瑶池园林区,体现辽代皇家政务与生活的双重功能,北京也从这开始了建都史。

辽南京平面图

金朝时期,海陵王迁都并改其名为中都,仿照北宋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式样,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往外扩展,动用了120万人,历经两年建成。中都都的中心是皇城,东西窄,南北长,周围3里。皇城中有宫城,中心则是大安殿,为朝会庆典之所。玉华门外是皇家园林同乐园,有鱼藻池等名胜,鱼藻池即太液池。皇城外为都城,周围36里,共13个城门。


金中都平面图

元朝至元九年,忽必烈改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也就是元大都。元大都采用《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布局理念,街道呈棋盘状,其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北京的兴建,奠定北京城市格局基础。大都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开十一座城门,相对的城门之间都有大道相连接,皇城位于整个城的南部中心位置,并以水面为中心布局,宫城则建于太液池东岸,这反应了游牧民族遂水而居的特点。《马可·波罗游记》中述云:“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

元大都平面图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率军北征元朝,同年八月明军攻陷大都齐化门,由此入城。明太祖将大都改名为北平。由于大都城北居民稀少、地势空旷,不利防守,因此徐达在城中偏北部增建一道土垣,将城垣变为“日”字形布局,使北段城墙靠近居民密集区,由于新筑城墙西端正值河床,因此自今德胜门以西处向西南倾斜,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

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相对于元大都,北墙南缩五里,南墙向南展出二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周长45里,并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重建了宫城和皇城,直至今日,北京城还保存有部分明朝时期的建筑。到了嘉靖时,为了加强防卫。明朝修北京重城,原本计划是要围绕内城一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按照原计划实行。仅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28里。

明清时期北京平面图

清入关后,多尔衮力排众议,下令迁都北京,沿用明朝时期的都城宫殿,使得北京城没有遭受战争的毁坏。清朝对北京内外城垣也没有进行大的修建工程,有所改建的是皇城和宫城,大体还是明朝时期的整体造型。由于历代政府对北京(故宫)加以保护,特别是解放后,虽然拆除了北京城的城墙,但是紫禁城的保存,使得北京的故宫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历经五个世纪的古都。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国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大至选址、布局,小至细部装修,处处寓涵风水思想,是风水学的典型实物例证,中华民族的瑰宝。

发布于 2025-10-05 03:27
收藏
1
上一篇:大理国总人口仅300万,面对宋朝百万大军,究竟为何未能被征服? 下一篇:千年古都风华录,北京市历史沿革与地方特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