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无悟空护送,漫漫西天取经路

唐僧无悟空护送,漫漫西天取经路"/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西游记》故事的核心和象征意义。在《西游记》的叙述中,唐僧(玄奘)最终成功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根本上是依靠他自身的毅力、信念、虔诚,以及一系列的神佛帮助",而不是完全依赖孙悟空。
以下是几个关键点:
1. "出发与初始阶段:" 唐僧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西行取经。他出发时,确实有观音菩萨赐予的紧箍咒(虽然后期才真正起作用),以及一些基础的防护(如锦襕袈裟)。但最初的路途,尤其是在遇到妖魔时,他是非常脆弱和需要保护的。孙悟空的出现,对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转折。
2. "孙悟空的“护送”作用:" "武力保护:" 孙悟空是唐僧最强大的保护者。没有他,唐僧几乎无法抵御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火眼金睛和如意金箍棒,是唐僧团队的核心战斗力。 "降妖除魔:" 唐僧本身慈悲为怀,不愿轻易杀生,这使得他在面对妖怪时常常束手无策。孙悟空则不惧困难,为师父斩妖除魔,扫清道路。 "引导与提醒:" 孙悟空虽然有时顽

相关内容:

笔者 许述工作室

导读


  1. 玄奘西天取经是“偷渡”出境,唐太宗为什么不同意他去?
  2. 玄奘出国门不久遇到一件事情,差点放弃
  3. 玄奘途中遇强盗差点被烧死,他是怎么脱险的?
  4. 玄奘笔下的“女儿国”和《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有什么不同?
  5. 玄奘回国,唐太宗之所以欢迎他有自己的小算盘
  6. 玄奘有什么遗愿?

每到暑假,各大电视台纷纷播放一部著名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深受孩子们喜欢,放假了可以敞开看。这部剧太流行,以致于许多人将虚构人物唐僧与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和尚划上了等号。



试问,在没有护照、没有现代代步工具、没有信息化通讯工具的情况下,采用“骑马+徒步”的方式,穿越沙漠、雪山、荒野和强盗出没的地方,从西安到印度全程约2.5万公里,这距离连徐霞客都要甘拜下风,你敢不敢?


玄奘西行路线图(往返)


大约1400年前,一个27岁的小伙子做到了——这个人就是玄奘。他不是职业旅行家,但其壮举超过了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后者最远从浙江到云南。


玄奘进入佛门时还是个孩子,并非自愿出家,而是源于巨大的家庭变故。他原名陈祎,官二代,可惜他爹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官还辞职回家了。在小陈祎5岁和10岁的时候,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一个10岁的娃娃没有生存能力,只好投靠在老家洛阳为僧的哥哥,也当了一个小和尚,13岁得法号“玄奘”。


十多年的寺院岁月静好,和尚当得好好的,怎么想到要出国去印度折腾那么大动静?


玄奘悟性极高,再加上多年修行,他在佛门德望日隆。在与各地高僧(包括湖北、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切磋后,他脑子里有个问号越来越大:大家修行所参照的中文佛经不同,教义也不同,到底谁才是正宗?


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当时被称为天竺)一探究竟。


和尚没有家无牵无挂,说走就走,玄奘遂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去办出国手续,不料被拒,没拿到“护照”(当时的术语叫“过所”)。唐初的宗教政策是“崇道抑佛”,不允许玄奘去印度取佛经。


但玄奘去西天取经的决心已定,没有“护照”又如何,那就偷渡出境。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四月,他孤身一人从长安出发。这一年,玄奘27岁。“西游记”的传奇由此开启,但玄奘没有孙的保护,只有一匹马当坐骑。离开大唐边境后,他虽然没有遇到妖魔鬼怪,但碰到的生死考验一个接一个。


第一个考验是穿越800里浩瀚沙漠。在这种鸟不拉屎的地儿,最重要的东西是水,但玄奘偏偏把水囊打翻了。还往西走必死无疑,所以玄奘转身东返,走出10多里他又改变了主意:“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他再次转身继续西行,五天四夜未进一滴水。绝境之下,动物表现出了比人强得多的生存能力——玄奘的马儿找到了水源。原来,这匹马是一个胡人送给玄奘的,在这条路上往返多次,老马识途,知道哪里有水源。


第二个麻烦是高昌国王麴文泰。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底,玄奘抵达高昌(位于今吐鲁番)。麴国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欲强留玄奘当他们家族和全国的“导师”,并承诺给予十分优厚的待遇。玄奘不肯,麴国王便威胁道:如果不答应,就把你遣送回国。遇到这样霸道蛮横的国王,玄奘口才再好也没用,遂以“绝食”的方式对抗,两人算是杠上了。


几天下来,麴国王见这家伙宁愿饿死也不愿意留下,反而心生敬意。他决定放玄奘继续西行,并与之结拜为兄弟,并为其提供了大量资助,包括但不限于:4个和尚伴随左右、25个随从当苦力、30匹马、黄金100两+银钱3万,绫绢500匹,以及其他后勤补给。总之一个原则——“充法师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还有一件东西重量最轻但分量很重——麴国王写给西行路上西突厥可汗和24多个国王的亲笔信:给您带了一些礼物不成敬意,玄奘法师是我兄弟,看在我的面子上,望为我兄弟提供方便……


这礼物套餐够重,玄奘非常感激,麴国王豪气干云:你我是兄弟,我的就是你的,说谢谢就见外了……


从长安到高昌,玄奘只有一匹马;从高昌到印度,他有了一个团队。如果没有高昌麴国王的资助,玄奘也许到不了印度,而是很可能半道死在哪儿成为孤魂野鬼。比如,玄奘一行几十人翻越葱岭一座冰山用了整整7天,冻死者达30%-40%。试想,如果只有玄奘一个人,或许早就冻成冰疙瘩了。


第三个麻烦是强盗。


在印度的一处森林,玄奘等人遇到一伙50多人的劫匪,他们不仅越货,还要杀人,把玄奘等人赶到路边枯木藤蔓密布的小池塘,准备集体屠杀。此时,一个小和尚发现一个水洞,告诉了玄奘,赶紧乘乱逃走。在恒河边,他们遇到另一伙强盗,这帮人有个习惯:每年秋天要挑一个帅哥杀了祭天。他们见玄奘长得帅,把他拎出来。正要动手,突然天气大变,“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劫匪们一看,以为老天发怒,警告他们这和尚杀不得,便把他放了,还归还了财物。更神奇的是,这帮强盗受玄奘劝说和感化,居然决定从此金盆洗手。


……


从长安往返印度,玄奘花了约5年时间(其中去程因为绕路耗时3年,返程取捷径2年),经过13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名字很难记且早已不存,对应今天的地理包括:中亚、巴基斯坦、尼泊尔、锡兰、印度。这么多国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想必是“女儿国”,可惜史书中只记载了两段话:


玄奘笔下的真实的女儿国仅2段话74个字

“女船泛海至波剌斯西,为鬼魅所得生育群女,今西大女国是也。”


“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无男子,多珍货,附属拂懔,拂懔岁遣丈夫配焉,其俗产男,例皆不举。”


越是人迹罕至,往往越多美景。玄奘路过的那些地方现在常常被形容为“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但在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看不出他在欣赏美景,而主要是描写凶险。


玄奘一生中最好的12年(唐太宗贞观五年即公元631年至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29岁到41岁)在印度,41岁迎来人生巅峰。这一年,印度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专门为玄奘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专题讲座”(说法大会),听众有印度的18个国王、3000多名高僧、2000多婆罗门和尼乾外道教徒,还有玄奘所在那烂寺的1000多名僧人。玄奘口吐莲花连讲18天,无人提出反对意见。


国内有不少文章说,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玄奘作为前来留学的外国僧人成为了佛教权威,可谓风光无限。严格来说,这并非全部事实。玄奘讲的是大乘佛教理论,等于是否定小乘佛教理论,下面小乘佛教僧人不服。到第五天,他们想让玄奘闭嘴,但又说不过玄奘,遂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杀了玄奘。还好现场的安保措施不错,及时发现并挫败了企图杀害玄奘的阴谋。戒日王是活动的发起人,很生气,下令:“你们再有敢伤害玄奘法师的,杀头;敢对玄奘法师个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割舌。当然了,我们仍然欢迎当面锣对面鼓进行正面辩论。”此后,无人再有异议。


该学的学了能悟的悟了,要回国了,和玄奘一起回到长安的有7尊佛像,657部经书,150粒舍利。


玄奘出国时,唐太宗是反对的,所以没发“护照”。但玄奘回长安,唐太宗非常欢迎。他身在洛阳不能亲迎,派出了宰相房玄龄去接,规格相当高了。据记载,玄奘于贞观十九年一月二十四日(公元645年2月25日)抵达长安西郊,围观的吃瓜群众(包括僧人和俗众)有“数十万”之多。笔者觉得这个数据有些夸张,毕竟当时不会有人去专门统计,但可以肯定人特别多。


玄奘回到长安(高云鹏 作)


唐太宗对玄奘的态度前后为何如此不同?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如今的玄奘名气大,而且在国外为大唐帝国挣了脸面。二是玄奘回国时,唐太宗不仅已经巩固了对国内的统治,还把西域收入版图,并打算进一步扩张,但对西域之外的世界并不了解。唐太宗对佛教没啥兴趣更谈不上虔诚,他之所以对玄奘摆出热烈欢迎的姿态主要是基于现实利益考虑,毕竟玄奘这样的地理向导是他迫需要的。


不久,唐太宗在洛阳接见玄奘,提出3个建议:


第一,你还俗,辅佐我(敲黑板,唐太宗不止一次提过这事儿)。


第二,你说的我喜欢听但不过瘾,干脆把你的西行见闻写成书给我看。这本书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唐西域记》。可见,这书不是玄奘自己要写回忆录,而是唐太宗要他写。


第三,你帮我翻译两个文件,一是我给印度国王写的一封信,二是《道德经》。你翻译成梵文后,我让王玄策等人带过去。


当年玄奘为了去西天取经,宁死也要拒绝高昌国王强留,现在不可能答应唐太宗还俗,他心里只有一件事——翻译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但他没有拒绝唐太宗提出的其他两个要求,毕竟自己实现梦想还得皇帝帮忙。于是,玄奘向唐太宗提出了两个请求:第一,到嵩山少林寺静心翻译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第二,配备翻译团队。


唐太宗表示,翻译团队没问题,地儿我也可以给你安排,但嵩山就不要去了,在长安就行。


值得玩味的是,当玄奘把新译出的佛经和《大唐西域记》一起呈给唐太宗请其作序时,唐太宗明显对后者感兴趣(当天就开始看)也愿意作序,但对前者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写序。后来,玄奘再次上奏并极力吹捧唐太宗,唐太宗才勉强答应为译出的佛经作序。有了皇帝亲自作序,对确立玄奘的地位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非常重要。


玄奘回国后近20年中几乎只做一件事——起早贪黑组织翻译佛经,完成了75部计1335卷。相对于带回来的657部佛经来说,还是太少了,他感到非常遗憾。更遗憾的是,玄奘死后一个月,唐高宗就下令停止这些佛经的翻译。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63岁的玄奘即将圆寂,弟子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他答道:“得生。”如果不了解对佛教,可能不懂他们在说啥:玄奘明明要死了,为什么却说“得生”?


玄奘说的“生”全称叫“往生”,是佛教用语。我们俗人眼里的“死亡”,在佛教徒看来则是一种“解脱”——脱离肮脏的人世,“往生”到另一个干净的地方继续修行,并有望达到最高境界——成佛。成佛之前,先要达到菩萨的境界,而玄奘最崇拜的菩萨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住在兜授天,这里分内院和外院,其中外院有诸多娱乐,而弥勒菩萨在内院说法,修行圆满即可成佛。


现在玄奘师徒的问对就好理解了。徒弟:您圆寂后能“往生”弥勒的内院吗?玄奘:没问题。


本文脚注: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2页。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高昌:公元50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建国,佛教兴盛,玄奘遇到的麴文泰(公元623-640年在位)是高昌第10代国王。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页。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页。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页。麴文泰的原话为:“法师既许为兄弟,则国家所畜,共师所有,何因谢也。”

玄奘非常感激麴文泰,除了离开前在高昌讲经1个月之外,他还承诺从印度取经返程时途经高昌会再传经三年。可惜玄奘于公元641年启程回国途中,听说麴文泰1年前刚死——唐太宗平定西域时,麴文泰选择与西突厥合作。唐军大将侯君集于公元640年率军突袭高昌,麴文泰“悸骇发病死”。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页。原文为:“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以来,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汗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睹其际。其凌峰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由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履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馁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6页。原文为:“池南岸有水穴,堪容人过,私告法师,即相与透出。”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6页。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9、93页。

戒日王:全名曷利沙伐弹那(公元590-647年),在印度建立了短暂的戒日王朝(公元606-647年),其版图最大时占据印度北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向南扩张时失败。且曷利沙伐弹那死后,戒日王朝被大臣阿罗那顺篡位,大唐外交官王玄策第二次访问印度时面对的就是这个篡位大臣。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8-109页。戒日王原话为:“众有一人伤触法师者斩首,毁骂者截其舌。其欲申辞救义,不拘此限。”

(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9页。唐太宗原话为:“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覩,宜修以传,以示未闻。”


说明

遗言是一个人临终之际对自己一生的感悟和总结,往往充满智慧和启迪。本文摘自笔者刚刚定稿的新书稿《末言:90位名人的临终遗言》,共约31万字,选取了6个群体(皇帝、文臣、武将、才子、诸子、女子)共90位名人的遗言,并对其人生中鲜为人知的细节进行了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读,实际上是以“遗言”为线索的人物随笔。上述90位名人的遗言以及人生中重要的事实均有具体的出处并用脚注标记,全书脚注共1226个。



作者简介

许述,1980年生,四川宜宾人,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专业毕业,军事学博士,先后在火箭军和南京军区服役,从军约20年后退役;出版《这才是美军》《兵道》《这也是美军:美军的50个弱点》等专著,受到原陆军司令员推荐,曾登上三联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并被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里士满公立图书、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收藏;另外还曾在《党的文献》《书屋》《历史月刊》等期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多篇被《领导文萃》《特别关注》《作家文摘》等转载。

发布于 2025-10-05 02:43
收藏
1
上一篇:美方“20点计划”落实困顿,以军动作不断,加沙民众质疑,何来“和平计划”? 下一篇:世界十大酒吧,揭秘十大顶级酒吧的奢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