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重庆商业兴盛之谜——揭秘“枢纽”二字的强大力量
这是一篇关于重庆商业活力的经济时评,围绕“枢纽”二字展开:
"经济时评:重庆商业为什么行?答案是“枢纽”二字"
在中国广袤的经济版图中,重庆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蓬勃的商业活力,持续吸引着关注。无论是穿梭不息的车流人流,还是鳞次栉比、充满活力的商业街区,都折射出这座城市强大的经济吸引力。探究其商业繁荣的深层原因,答案或许可以用一个简洁而深刻的字眼来概括——“枢纽”。
这里的“枢纽”,并非仅仅指代地理上的交通节点,它更是一个涵盖了交通、物流、人流、信息流乃至资源要素配置的综合概念。重庆的“枢纽”优势,是其商业得以蓬勃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立体交通网络,构筑无远弗届的“商贸枢纽”"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是其“枢纽”地位最直观的体现。从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米”字形高铁网,到长江黄金水道上的港口群,再到连接国内外的航空枢纽,以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形成了高效、便捷、多层次的交通体系。这使得重庆能够快速连接国内外市场,无论是进口商品还是本地产品,都能高效地“走出去”和“引进来”,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商品流通效率,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理
相关内容: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吴刚
近期,商务部公布了首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名单,重庆位列其中。这并非偶然,而是对其商贸发展成果的认可。从数据上看,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从市场表现看,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品牌开设区域首店;从国家定位看,它也是中国要建设的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
重庆商业的繁荣,怎么解释?笔者认为,根本上源于其作为一个“枢纽”的城市角色。这个角色从历史延续至今,是理解重庆商贸发展的核心线索。
重庆的商业起点,要从它成为内河航运枢纽说起。开埠之后,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四川盆地对外水路运输事实上的唯一通道。当时盆地内大量的货物,如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都需要先集中到重庆,再通过长江水道运往中国中下游地区乃至海外。
这种“必经之地”的属性,让重庆自然形成了以货物中转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在码头周边,大量的货栈、商行、仓储设施建立起来,为南来北往的货物和商人提供服务。随之发展的,还有支撑这些贸易活动的金融服务业。可以说,重庆最早的商业繁荣,并非仅仅来自本地市场的需求,而更多是其作为广大西部地区与外界连接点的枢纽功能所带来的。这种“汇聚-中转-辐射”的模式,构成了重庆商业最基础的形态。
如今,现代运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重庆的枢纽功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新的国家战略格局中得到了加强。以陆海新通道为例,它是一条纵贯中国西部,向北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大动脉,而重庆,正是这条通道的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
可以说,如今的重庆,已从一个单纯的内河港口,发展成为一个集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交通枢纽。向西,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发,直通欧洲;向南,陆海新通道班列从这里启程,经广西、云南的港口通达东南亚。当年的水运枢纽,已经升级为链接全球供应链的国际物流枢纽。
枢纽功能的升级,也带来了商业内容的升级。过去,这里流转的更多是初级产品;现在,通过重庆枢纽流转的,是来自全球的汽车、电子产品、高端消费品,以及配套的资金、信息和数据。
搞清楚了枢纽角色的变化,我们就能很实在地理解重庆当下的商业成就了。
第一,为什么重庆首店经济发展得好?因为对于想进入中国西部市场的国际国内品牌来说,把区域总部或首店设在重庆这个物流总枢纽,是分销货物、布局网络最高效、成本最低的选择。
第二,为什么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为强大的枢纽功能,保证了全球商品可以方便、快捷地在此集散,为“买全球、卖全球”提供了最基础的物理条件。
第三,为什么零售业态创新活跃?因为高效的物流分拨体系,为需要快速反应的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人流、物流的大量汇集,也创造了足够大的市场,能够容纳和支持各种文商旅融合的非标商业进行尝试。
总而言之,重庆的商贸发展脉络是清晰的。从过去依靠内河航运的码头,到今天依托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的陆港,尽管形式变了,但其作为枢纽的核心功能是一以贯之的。正是这个根本性的角色,塑造了重庆商业的规模和格局。此次能够入选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也是因为其强大的枢纽基础,为未来的商业创新提供了足够坚实的支撑和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