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融夜读时光 | 春天的足迹在哪里?

包融夜读时光

我们来一起进行“包融夜读”,探索“春天在哪里”这个话题。
"(轻轻的背景音乐,营造宁静夜晚读书的氛围)"
"主持人/引导者:" 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包融夜读。窗外夜色渐浓,白日的喧嚣渐渐沉寂,正是静下心来,与文字和心灵对话的好时候。今天,我们聊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话题——“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像是一个孩子天真的追问。但当我们长大,经历四季的轮回,或许会带着更深的思考来问它。
春天,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是一种"感官的体验"。
它是"冰雪消融,溪流淙淙"的声音,是泥土解冻后散发出的"清新气息"。 它是"第一缕温暖的阳光",轻轻洒在脸上,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它是"柳树抽出新芽,嫩绿点点",是迎春花、桃花、杏花竞相绽放的"色彩斑斓"。 它更是"燕子归来,黄鹂鸣唱",是蜜蜂嗡嗡,蝴蝶翩跹的"生命活力"。
这些景象,构成了我们对春天最直观、最生动的印象。它们提醒我们,沉寂了一整个冬天的世界,正在悄然复苏,焕发出勃勃生机。
"(稍作停顿,让

相关内容:

春天在哪里

□张伟

讲美学三十多年,无数次被问到,美学是学什么的?我耐心地解释,美学,这个学科名称翻译错了,准确的译法应该叫“感性学”。美学就是要唤醒人的五官感觉,有人半睡,有人沉睡,统统把他们叫醒,让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方常常一脸茫然,可能是我的与他预设的答案相去甚远吧。窄化的译名,的确造成很大的遮蔽。

每一届的美学课都排在春夏这个学期,我总会在课堂上问学生:校园的春天是从哪开始的?

学生面面相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上来。可能还会有同学在心里嘀咕,春天来了,整个校园都进入春天了,老师怎么问这么傻的问题。

每当这时,我就会告诉他们,春天是从会堂前那两棵大柳树上来到校园的。那两棵树,最先泛绿,枝条由僵硬变得柔软,变得活泛,皮色由暗淡而闪亮;当然也最先吐蕊,鹅黄、淡绿,装点着一冬天都灰突突的校园,带来生机和希望。

树下黑乎乎的腐植里,小草也悄悄地露头了,蒿子爱出风头,长得也快,可能知道人们不待见它,趁着别的草还在地下孕育,磨磨蹭蹭,没拱破土冒出来,它抢了先儿。而且,迈过嫩绿,直奔墨绿,它的小心思我猜透了:这半年北方多稀罕绿色啊!可怜的人们。

会堂是南北走向的厢楼,坐西朝东,它高大的身躯,挡住了凛冽而强劲的西北风,成为这两棵大树的守护神。阳光照在墙壁上,那温暖折射到树身上,所以,这里的温度比别处都高,“向阳花木易逢春”嘛。

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听进去了,有所感发了,年轻的面孔,笑靥如花,悄然绽放。是的,此时此刻,此情此境,这比喻用于男生,也是贴切的。于是,我继续引导,继续启发。

你注意了没有?图书馆两侧的桃花,花期要差一周呢,楼东面的桃花快要凋谢了,楼西面的才迟迟疑疑地开放。也是因为一面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给了阳光,花就灿烂。另一面呢,被楼体遮挡得严严实实,热乎劲儿上不来,便发育得慢,展露得晚。

大家都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我们置身其中的环境习焉不察,也就闭目塞听,视而不见了。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

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现在人们都把中国叫作世界工厂,彼时,这顶帽子是戴在伦敦头上的,现在笼罩在我们头顶的雾霾,彼时也云聚在伦敦的上空。但常年生活在伦敦的市民们,却不知道被污染的天空究竟是什么颜色。

莫奈画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哥特式屋顶的轮廓隐现在雾中。展出时,人们看到莫奈把雾画成了紫红色,一片哗然:雾应该是灰色的,从来没见过紫红色的雾。这简直是胡涂乱抹!

可是,当人们走出展厅,下意识地抬头看看天,呀,是眼睛花了吗?伦敦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啊!原来,伦敦烟囱林立,喷吐着煤和灰的尘粒,经阳光照射,雾气就呈紫红色了。市区红砖墙的建筑物鳞次栉比,这墙体的色彩也折射到了天上。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写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耳熟能详、多所引用的金句,我突然觉得是一种误导,引着人们到远方去找诗意,还振振有词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其实,是我们的感觉出了问题。因为天天见,就无感了,就麻木了,就审美疲劳了。

《春天在哪里》是一首经典儿歌,意在召唤孩子们去观察,去发现春天。反复咏唱着红花、绿草、黄鹂,青翠的山林,湖水的倒影,让这些鲜艳的色彩、鲜活的意象,形成视觉冲击力,让春天驻进孩子的心灵里。

不光是孩子们,忙碌的成年人更需要点燃和激励。

一夜之间,桃花开了,仿佛自天而降,点亮了我们的眼睛,撞击着我们的怀抱。


作者简介

张伟,包头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育研究院院长。


欢迎投稿

花雨版投稿邮箱:bxrjjhc@sina. com

(来源:《包头日报》花雨版)

发布于 2025-10-03 08:57
收藏
1
上一篇:「热梗百科」揭秘,“道德在哪里”爆火背后的梗文化现象 下一篇:浴火重生——一座图书馆的传奇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