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花边,山阴路邂逅热爱生活的鲁迅

文学花边,山阴路邂逅热爱生活的鲁迅"/

让我们一同走进山阴路,遇见一个爱生活的鲁迅。
山阴路,一条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寻常街道,却因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闻名遐迩。这里,曾是鲁迅先生晚年居住的地方,也是他生命最后几年重要的活动场所。漫步山阴路,仿佛就能穿越时空,与这位文坛巨匠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
"一、山阴路的静谧与生机"
山阴路,一条典型的上海里弄街道,青砖灰瓦,梧桐成荫。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石板路上,映照出斑驳的光影;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整个街道笼罩在一片温暖的色调中。这里静谧而祥和,却又充满了生机。
鲁迅先生居住的故居,就隐藏在这条街道的深处。如今,这里已成为鲁迅纪念馆,向世人展示着这位文豪的生平和作品。纪念馆的设计巧妙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使得参观者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了解鲁迅先生的故事。
纪念馆内,陈列着鲁迅先生使用过的物品、手稿、照片等珍贵文物。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鲁迅先生生活的点滴细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阅读过的书籍、写作时用过的笔、甚至是他与家人朋友往来的信件。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加敬佩他的

相关内容:

今天(9月25日)是鲁迅先生的诞辰纪念日。

澎湃新闻·文学花边走进上海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原大陆新村九号)——鲁迅故居。

鲁迅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三年半时光,先后写作和编选了《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花边文学》等7本杂文集,翻译了《死魂灵》等4本外国文学作品,编印出版了《木刻纪程》等中外版画。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带着海婴搬离了这里。

而今,这里成为上海鲁迅文化地图的重要一站,也是无数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

我们走进这里,听讲解员张迪讲述这里的故事,仿佛可以穿过时光的隧道,感受鲁迅先生1930年代的日常生活,也遇见那个“横眉冷对”背后充满人情味和生活乐趣的大先生。

视频加载中...

文学花边独家探访鲁迅故居 视频:罗昕 李思洁 (20:40)

澎湃新闻·文学花边走进鲁迅故居,听讲解员张迪讲述鲁迅的故事。摄影:李思洁

最好的那一间给海婴

1927年,鲁迅先生从广州来到上海,一开始在景云里住了两年零七个月,接着搬去了拉摩斯公寓。1933年4月11日,他带着妻子许广平和儿子海婴住进大陆新村九号。

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建筑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通风极好,闹中取静。一层有客厅、餐厅、厨房,二层有一间大卧室和一间储藏室,三层有另一间带阳台的大卧室和一间客房,每一层楼都有卫生间。

很多人好奇,这栋房子在当时租金多少?张迪说,在鲁迅先生自己的记录里(“45两”),月租换算成大洋大约是63块,可以说价格不菲。茅盾先生来恭贺他乔迁之喜时,鲁迅先生带着他看了整个房子。茅盾先生问多少钱,鲁迅先生说:“甚贵”。“没想到后来呢,茅盾先生也搬到这边来住了。故居边上六号也有个茅盾故居,不过茅盾先生和鲁迅先生不是同时期住进这里。”

在住进这里之前,鲁迅先生对他在上海的前两处寓所一直有所抱怨。景云里是石库门房子,声音嘈杂,到了晚上总听到人家打麻将的声音,写作就很受影响。而拉摩斯公寓是坐南朝北,阳光不好。他搬家的一大考虑就是为了海婴,他把这栋楼最好的一间——三楼带阳台的卧房给海婴住,他希望能给到孩子最好的居住条件。

1930年1月24日周海婴百日时,鲁迅全家合影

鲁迅先生年近五十得子,对海婴格外疼爱,就连海婴的床也比鲁迅和许广平夫妻俩的床要宽大得多。当年鲁迅先生还请了保姆照顾孩子,为孩子买了手摇留声机,每到海婴过生日的时候,也要带着他出去拍照留念。当时社会上有不少人批评鲁迅“溺爱孩子”,鲁迅还特地作了一首《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兴风狂啸指的是大老虎,小於菟指的是小老虎。”张迪解释道,“那大老虎出去觅食的时候呢都会不断地望着自己的幼崽,何况是人类父子之间的感情呢?”

1930年9月25日鲁迅与海婴

故居三楼带阳台的卧室,是海婴的房间。摄影:罗昕

书桌上游着苏州鱼

走进故居,人们都对墙上的鲁迅相印象深刻。

这张照片源于《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Living China》,里面收录了鲁迅先生的7篇作品以及丁玲、郁达夫等其他作家的作品。当时鲁迅先生应邀拍照,照片作为书的插页放在卷首。鲁迅自己非常喜欢这张照片。他去世之后,这张照片作为遗像挂在他丧仪的灵堂上,之后被移挂在故居里。

“很多人一看到这张照片,就感觉它完全把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的感觉拍出来了。”

故居内陈列有文物藏品400余件,绝大部分为许广平捐赠的原件。摄影:李思洁

张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故居内陈列有文物藏品400余件,绝大部分为许广平捐赠的原件。1950年,许广平特地从北京来到上海,把她珍藏了十多年的东西全都捐赠出来,并且一一清点、亲自指导按当年实际使用状态高度还原摆放,鲁迅故居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在二楼鲁迅和许广平的卧室兼书房,进门紧靠东墙的是一张黑铁床。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正是在这张床上与世长辞。房间里的日历永远地翻在了“1936年10月19日”这一页,而时钟也在“5时25分”停下。

鲁迅和许广平的卧室兼书房。摄影:罗昕

临窗是一张鲁迅先生用了近十年的书桌,逝世前两天,他还伏案在写最后一文《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可以看到桌上的小物件满满当当,有冯雪峰送的绿色玻璃罩台灯、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送的北极狐造型的玉石镇纸、本应插花结果用来插“金不换”毛笔的瓷龟、养“苏州鱼”的方缸等等。据说每当写作疲劳的时候,鲁迅先生就会看着那些游弋的小鱼,权当一种休息了。

鲁迅先生用了近十年的书桌。摄影:罗昕

此外,卧室靠西墙从南到北排列着镜台、椅子、茶几和大衣橱。茶几上是茶壶保暖用的棉垫套,这是许广平缝制的。茶几上方是海婴4岁时的全身照。正对窗户的北墙下有一件五斗橱。在五斗橱的上端又挂着一幅“海婴生后十六日像”的油画。

老照片与当下。制图:李思洁

特喜欢油炸和甜食

人们印象里鲁迅先生或许有些严肃,但其实他是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人。在故居餐厅,张迪说起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恰可以在这里找到无数生动的印证。每当家里来客人,那张古朴的餐桌上就有鱼有肉,都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平常日子则有三碗菜: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还有一碗黄花鱼。

“鲁迅先生的饮食偏好在今天看来不太‘健康’,他喜欢吃硬的,吃油炸,还有吃甜食。碰到萧红来做韭菜合子和荷叶饼,鲁迅先生总想多吃几个,就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广平:‘我能再吃几个吗?’”

餐厅 摄影:罗昕

等移步二楼,先经过的小小储存间又可以印证鲁迅先生在“吃”上别有追求。只见天花板上吊下一个醒目的篮子,那个篮子竟是鲁迅先生专门用来放吃食的。“他特别喜欢一种既可以当蔬菜又可以当水果的东西,上海人叫荸荠。他把荸荠放在里面,晒干,皮剥掉了就非常甜嫩。”

鲁迅先生专门用来放吃食的篮子 摄影:李思洁

同样突出的还有两大罐放在储存间地上用火油听改装的干果箱。张迪说,鲁迅先生特别喜欢喝茶,每当有新茶上市的时候总会买上几十斤放在里面,一部分自己喝,一部分送朋友,还有一部分会送到5分钟路程内的内山书店去。当时内山书店门口下边都会放一个茶叶桶,给路过的行人免费试茶,所以鲁迅先生也常常送茶过去。

除了饮茶,鲁迅先生还“烟不离手”。据说他有两种烟,一种叫白听子,贵,日常就被放到书桌的抽屉里,等客人来了再招待。一种叫绿听子,便宜,他就自己抽。

在三楼阳台往外看。摄影:李思洁

年轻人为什么爱鲁迅?

这些年,鲁迅先生成为了无数年轻人的“精神导师”。以他写下的金句为底本的各类文创备受追捧,就连鲁迅先生的毛衣也在网上掀起时尚之风。

张迪也注意到,不少游客来故居探访时会特意带上一些鲁迅周边文创,一起拍照打卡。尤其《觉醒年代》播出后,许多人会背着“新青年”的包而来。

“我对有些游客印象很深。之前有一位大概六七十岁的大爷,他说自己1957年来过这里,还给我看了一张当时的参观门票。”张迪说,“我会觉得无论男女老少,对鲁迅先生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大家崇敬他。因为他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

张迪还特别说到,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先后三处寓所——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都在虹口区。这三处寓所和周边的鲁迅纪念馆、鲁迅墓、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以及即将到来的上海文学馆形成了一张在虹口区的上海文学地图,是独属于上海的建筑风景、历史见证和人文记忆。

“这一片有许许多多的逛法。欢迎大家静下心,放慢脚步,来听这里的故事,来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学魅力和人文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发布于 2025-10-02 07:12
收藏
1
上一篇:居家防疫攻略,牢记这4个关键点→ 下一篇:李成蹊,愚园路邂逅,品味经典中式甜汤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