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戚与共,万里同心——以物鉴史下的民族情谊画卷

休戚与共,万里同心——以物鉴史下的民族情谊画卷"/

我们来以“物鉴史”的角度,解读“休戚与共 万里同心”这句话。
“休戚与共,万里同心”描绘的是一种超越时空、地域和身份的紧密团结与深厚情谊。用“物鉴史”的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中的“物”——无论是具体的器物、象征性的符号,还是某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或自然规律——来观察和印证这种精神。
"一、 物鉴史:以“器物”为鉴"
1. "青铜器(如鼎、簋):" "历史见证:" 在中国早期历史,尤其是周朝,“礼”制森严,青铜器不仅是祭祀用品,更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赐予象征土地和人民的“册命”,并常以青铜器作为信物或礼器,意在“昭告天下,永以为信”。持有这些器物,意味着与周天子共享荣光,也共担责任,休戚与共。 "精神印证:" 青铜器上精美的纹饰(如饕餮纹、夔龙纹)和铭文,记录着当时的联盟、盟誓和共同抵御外敌的故事。这些器物连接着分处各地的诸侯,提醒他们彼此是命运共同体,需要同心协力,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蚁光炎先生葬礼上南星影片有限公司敬献的挽幛。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展厅中,静静陈列着几件特殊藏品,它们诉说着一位爱国侨领的赤子情怀。这些藏品均来自领导泰国华侨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侨领、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的儿子蚁锦中。2008年,他怀着对父亲的怀念与对历史传承的责任感,将这些珍贵物件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每件藏品背后,都有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在博物馆第四展厅,有一张1939年泰国华侨公祭蚁光炎先生大会的照片。照片中,众多泰国华侨神情肃穆、面容悲戚,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为抗日救国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侨领。那一张张坚毅而哀伤的面孔,展现出海外华侨在国难当头之际,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强大凝聚力。

旁边展柜中,一件1939年11月沾有蚁光炎被害时血迹的白色旗袍,无声地控诉着敌人的残暴。1939年11月21日晚,爱国侨领蚁光炎与夫人刘若英在曼谷耀华力路的杭州戏院门口,遭到日伪埋伏的枪手袭击。罪恶的子弹穿透了蚁光炎的身体,他的鲜血染红了妻妹刘素影的白色旗袍。这件旗袍,成为那段黑暗历史的直接物证,它见证了一位爱国侨领为正义、为祖国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即便面对死亡威胁,蚁光炎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抗日救国的前线,毫不退缩,用自己的生命诠释对祖国的热爱。

馆内还珍藏着1939年蚁光炎先生葬礼上南星影片有限公司敬献的“为国捐躯”挽幛。黄底黑字,庄重肃穆,短短四字,高度概括了蚁光炎先生光辉而壮烈的一生。在国家遭受侵略、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蚁光炎挺身而出,借助自己在泰国商界与侨界的影响力,积极组织抗日救亡活动。他带头拒绝卖米给日本,抵制日货,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物资补给;组织义演、舞“救国醒狮”,激发侨胞的爱国热情;带头认购救国公债,为中国抗战筹措了大量外汇资金。他还以中华总商会名义发函介绍爱国侨生到陕北公学学习,并资助路费。他为祖国抗战四处奔走,呕心沥血,直至献出宝贵生命。“为国捐躯”的挽幛,成为后人对他英勇事迹的永恒铭刻。

展厅中还有蚁光炎墓表拓片。墓表上的文字,详细记录了蚁光炎先生的生平事迹与伟大贡献。从早年在泰国艰苦创业,凭借勤劳与智慧在商界崭露头角,到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救国运动,不畏强权、不惧威胁,始终坚定地支持祖国抗战,蚁光炎先生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墓表不仅是对蚁光炎先生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这些藏品,跨越时空,齐聚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蚁光炎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爱国事迹与崇高精神,通过这些藏品得以永久留存,并不断激励着后人。

海外华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侨胞为取得抗战胜利作出卓越贡献,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重要内涵。在今年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精选馆藏300余件实物、影像及文献资料,全景式呈现华侨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3日 07 版)

宁 一

发布于 2025-10-01 19:28
收藏
1
上一篇:休戚与共,万里同心,以物鉴史中的民族凝聚力 下一篇:飞机翱翔天际之谜,揭秘飞机飞行的科学奥秘与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