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长期佩戴警示,潜在伤害惊人,你没想到的隐患!
确实,现代人因为工作、学习、娱乐的需要,很多人都习惯性地长时间佩戴耳机,无论是入耳式、头戴式还是骨传导式。虽然耳机带来了便利和沉浸式的体验,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依赖,确实可能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健康风险,有些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深远。
以下是一些耳机可能带来的潜在伤害:
1. "听力损伤 (最直接也最严重):"
"噪声性听力损失:" 这是最主要的风险。耳机,特别是入耳式耳机,会将声源直接送入耳道,声音能量集中且距离鼓膜很近。长时间在高分贝下使用,或者习惯性地将音量调得很大,会损伤内耳的毛细胞,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下降,甚至耳鸣。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
"影响听觉感知:" 长时间沉浸在个人音频环境中,可能会降低对外界环境声音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在交通繁忙或需要留意周围环境(如过马路、骑行时)的情况下,增加了意外风险。
2. "耳朵卫生问题与感染风险:"
"堵塞耳道:" 特别是入耳式耳机,如果清洗不当或长期佩戴,容易将耳道内的分泌物、污垢带入耳道深处,堵塞耳道。
"引发炎症:" 耳道堵塞、潮湿环境以及耳机本身的摩擦,都可能刺激耳
相关内容:
耳机,
已经成了现代人出门的标配。
无论是上下班通勤,
还是运动、打游戏、办公,
很多人都会佩戴耳机。
耳机越来越时尚,
能满足的场景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
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分享
自己因为长时间戴耳机
听力受损的案例。
长时间佩戴耳机的伤害,
被严重低估了。
01
耳机对听力的伤害
不容忽视
造成听力损伤,有一个关键指标:声音分贝。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只要音量过高(超过80分贝),持续一定的时间,耳蜗毛细胞就会因过度刺激而受损,最终导致听力下降。
很多人可能知道音量大了不好,但对耳机声音大小没概念。我们日常使用耳机过程中,达到损害的分贝界限比我们想象中容易得多。
实测显示,不同智能手机的最大音量范围从75到126分贝不等。一般当音量调整为最大音量60%时,就达到了80分贝的临界值。
特别是嘈杂环境中,为了听清,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调大耳机音量。例如,坐地铁时,仅环境音就超过80分贝,如果还能听清耳机里的声音,那音量可能真不低。
众多耳机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骨传导、耳夹式……这类开放式耳机。这类耳机,优势是不直接入耳,不会有压迫感,减少了耳闷、耳朵难受的感受,除了能听到耳机里的声音外,还能听到周围环境音。
但嘈杂环境中这类耳机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它需要调足够高的音量才能听清,很容易超过安全音量阈值。有研究者在嘈杂公共场所做了测试,发现用户在使用开放式(非降噪)耳机过程中,平均音量可以达到86.1分贝。
有人可能要说,开放式耳机里的骨传导没有通过耳朵,是不是伤害小点?其实无论哪种声音的传导方式,最终刺激的都是耳蜗毛细胞,并没有差别。
骨传导:耳机振动→颅骨振动→内耳淋巴液→耳蜗毛细胞→听神经;
气传导(常见入耳、头戴式耳机):空气传导→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毛细胞→听神经。
国内外研究早已证实:高分贝音量暴露(比如音乐播放)已经成为年轻人听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02
长时间戴着耳机
就算没声音也有伤害
长时间佩戴耳机,哪怕没声音,也有健康隐患。最常见的风险:耳道感染,常见于入耳式耳机。
入耳式耳机的封闭性能提升音质,但也会让耳道内空气不流通、湿度升高,成为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繁殖温床”。
有研究表明,戴入耳式耳机一小时,微生物的繁殖量是不戴耳机的3~5倍。这种情况下,如果耳道内菌群平衡被破坏,耳道炎发生的风险就会明显升高。
除此之外,长期佩戴耳机也会造成一些压力性的伤害。耳朵皮肤层很薄,下面直接覆盖骨膜或软骨膜,几乎没有缓冲层,且有多条神经分布,是相当敏感的区域。这就意味着轻微压迫或摩擦,就可能引起酸痛、胀感,甚至微小损伤。
而耳机产品基本上是标配产品,无法完全匹配每个人的耳朵形状、耳道,这就意味着无论哪种产品长时间的佩戴,都会带来压迫,疼痛、瘙痒。
03
如何正确使用耳机?
控制耳机的使用时间和音量
为保护听力,应遵守“60—60”原则,即成人单次使用耳机时长不超过60分钟,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
注意耳机清洁
养成定期清洁耳机的习惯,防止细菌和真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
选择合适的耳机类型
选择优质耳机或降噪效果好的耳机,可有效提高声音质量和降低外界环境噪音的干扰。
选择耳机的使用环境
避免在嘈杂的环境,如地铁、公交、马路边使用耳机,必要时优先选择主动降噪耳机,不要为了听清耳机里的声音而将音量调得过高,尽量把音量控制在能让自己听清楚内容的最低限度。
睡觉时不宜佩戴耳机
睡觉时佩戴耳机会增加耳部结构损伤的风险,进而引起外耳感染;同时睡眠状态下佩戴耳机,不仅会使内耳毛细胞一直接收声音信号的刺激,导致听力疲劳,最终造成噪声性听力损伤,还会因为持续的声音刺激使大脑处于浅睡眠状态,影响睡眠效率,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变差。
综合: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丁香医生 科普中国
来源: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