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公里的海岸要变身“第二环岛路”,厦门同安湾是要成为人人的后院,还是资本的度假地?

前几天路过同安湾西岸的施工围挡,站在集美大桥眺望那片正在被重新塑造的海岸线,我心里既有些期待,也有点不安。按照规划,这条长约7.9公里、海岸线接近9公里的滨海旅游浪漫线,会从集美大桥一直延伸到同安官浔溪口,并且沿线将铺出近5公里的人工沙滩。说实话,这种规模一旦落地,城市的海岸线记忆会被改写,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被带着走。
不仅如此,规划方强调的是“山海景观廊道”和生态通廊的理念,沿途会保留红树林、鸟类栖息地,甚至把几处重要的景观节点和丁坝、避风坞结合起来打造连贯的体验。据介绍,近年同安湾的整治包括清淤和退养还海,水质指标有所改善,海底淤泥也在逐步恢复。这让我想起我朋友小王,他做摄影,去年就去过湾内拍到白鹭起落的画面,他说那种野趣一旦消失,很难再找回来。

与此同时,这里已经吸引了万豪、波特曼、万丽等酒店品牌的关注,游艇码头的预留更让人联想到未来热闹的水上活动场景。很多人把眼光先放在便利和度假上,我身边做民宿的朋友小李就很兴奋,觉得客房会更容易被预定。但也有人担忧,特别是附近的老住户和小渔业群体,他们担心海岸会逐渐被高端配套围起来,公共空间变成了消费的门槛。这种期待与担忧并存,正是城市滨海开发最常见的张力。
要把浪漫线做好,关键不是把海岸堆满豪华设施,而是把“公共性”和“生态性”放在首位。说白了,我希望看到的是通透的海岸带:市民可以自由进出沙滩、有人负责定期公布水质和生态监测数据、开设低成本的交通接驳让附近社区也能轻松到达,而不是只有高端酒店和收费体验。操作上可以考虑在每隔一定距离保留免费衔接通道,建立市民参与的生态监督机制,明确游艇码头与公共亲水区的界限,保证日常使用而不是把资源圈给少数人。

如果你想去体验,傍晚的同安湾会是一个不错的时间窗口。夕阳把人工沙滩染成金色,红树林间能看到白鹭落脚,海风里带着一股潮湿的泥土味。记得带上防晒和防蚊用品,注意潮汐时间和救生提示。我的同事张姐上次带着孩子去那片靠近BRT东垵站的海边散步,孩子在浅滩玩了半小时就累趴了,但她也提到现在的游客设施还在建设中,洗手间和换衣间等公共配套希望能更早到位,否则很多家庭型游客会打退堂鼓。
我觉得同安湾可以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共同后院,而不是被标签为“度假专属”或“投资洼地”的某一块地。真正有价值的滨海,不只是景色好看,更是能长期让多类市民来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公共空间。未来的考验不是工程完成的华丽剪彩,而是施工后这片海岸能否长期维持生态与公共性的平衡。

你怎么看同安湾这条滨海浪漫线的未来?你希望开发方和市民之间应该怎样分配海岸的使用权和保护责任?说说你的想法和身边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