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港一体化战略,铸就“海洋强国”省域发展新样板

浙江海港一体化战略,铸就“海洋强国”省域发展新样板"/

浙江海港一体化打造“海洋强国”省域样板,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在地方层面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这不仅是浙江省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为全国其他沿海省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以下是对此主题的详细阐述:
"一、 浙江海港一体化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 "资源禀赋:" 浙江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港口资源,但长期以来存在“一港一城”格局,资源分散、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国家战略:" “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时代机遇:"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为浙江海港一体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意义:" "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通过海港一体化,提升浙江港口的整体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 海港一体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港口带动城市群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提升浙江省的整体竞争力。 "探索省域海洋发展新模式:"

相关内容:

本刊记者 宋杰|宁波报道

浙江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大楼,竺士杰创新工作室的落地窗外,正是全球吞吐规模领先的宁波舟山港。

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竺士杰站在窗前,手指向窗外的桥吊,向记者讲述着岁月的变迁:“1998年我刚开上龙门吊的时候,码头上还都是德国、日本、阿根廷产的老桥吊,最高的也不过35米;到2006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准箱,桥吊也‘长高’到了45米;2017年,我亲手吊起了代表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第10亿吨的集装箱。你看现在,52米的国产桥吊屹立在那儿,旁边大风车转悠着、光伏板舒展着。桥吊越‘长’越高,港口也随之升级、壮大。”

在竺士杰看来,发展最快的还是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的最近10年。2015年8月28日,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浙江省海港集团”)揭牌成立,全省港口一体化进程开启。这10年的蜕变,不仅深深刻在每个浙江海港人的记忆里,也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成绩单中。

龙门吊司机李丽

港区景色

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竺士杰感叹窗外的变化 本刊记者 宋杰I摄

破壁融合:攥指成拳聚合力

回溯往昔,宁波港口与舟山港口虽同处一片海域,共用锚地和航道,却在规划、建设、运营以及管理层面各自为政。这导致岸线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协同优势难以发挥。

2003年,“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构想提出。自此,这两座隔水相望的港口,开启了港口一体化改革的先行探索之路。

2015年,浙江省港口整合大幕开启。面对全省港口各自为政、资源难以协同的局面,浙江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8月28日,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全省海洋港口开发建设的主抓手、主平台、主力军。

9月29日,由原宁波港集团与舟山港集团整合组建的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迈入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随后,嘉兴港、温州港、台州港以及义乌陆港的资产也相继整合注入浙江省海港集团。

到2016年底,浙江省形成了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以浙东南沿海港口和浙北环杭州湾港口为两翼、联动发展义乌陆港及其他内河港口的“一体两翼多联”港口发展格局。

“整合之后,我们将各港口优势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浙江省海港集团生产安全部副主任黄刚举例说,“宁波一侧的集装箱业务优势明显,舟山一侧则在大宗散货方面独具特色,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共赢的局面。”

2023年初,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了“2027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强港”总目标,并将实施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上升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进“两个先行”的全局性、标志性、牵引性重大战略任务。

在这一战略蓝图的指引下,浙江省海港集团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围绕基础设施、智慧绿色、服务效率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港口枢纽通达、物流辐射、科技创新、航运服务四大能级全面提升。

数笔落下,满盘生辉。10年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从2015年的8.89亿吨,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超13.77亿吨,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也是目前唯一超10亿吨超级大港;年集装箱吞吐量实现从2000万箱到3930万箱的飞跃,稳居全球第三。宁波舟山港跻身世界一流港口领先方阵,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排名跻身全球第七位。嘉兴港、温州港、台州港、义乌陆港等全省各地港口吞吐量均实现大幅增长。

枢纽担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动脉

近年来,浙江省把港口作为浙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之一,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

浙江省海港集团勇挑大梁,锚定核心竞争力、聚合支撑力、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的核心要求,着力打通海港与河港、陆港的联通“瓶颈”,进一步完善物流集疏运体系,激发港口与内陆腹地经济的联动效应。

为此,浙江省海港集团构建起一张覆盖沿海、沿江、沿河、沿铁路的多式联运网络:沿海开通至20个国内海港的内支内贸航线;沿江与长江八大口岸合作,周航班超30班;沿河运营的省内内河码头增至10个;沿铁路布局39个内陆无水港,海铁联运线路增至111条,有效连接中西部制造基地与国际航运干线。

今年6月,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开港运营。

“每天,搭载着小商品的集装箱通过海铁联运4小时直达宁波舟山港,再装船发往全球。以前靠公路运输,不仅成本高,遇上堵车还误船期。现在每天两趟班列准时发运,今年已发运超1万标准箱。”义乌枢纽港公司工程技术与信息管理部负责人徐伦告诉本刊记者。

这座建在半山腰的立体式场站,铁路线架在17米高的桥梁上,集卡和堆场在桥下,无人集卡沿着固定路线自动转运,是全国首个实现混行无人驾驶的铁路场站。

“3年前这里还是荒坡,现在被纳入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企业物流成本降了15%。”徐伦说。

通过深化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浙江海港凭借海铁联运、江海直达等模式,将长江经济带、皖赣闽等地区的货物高效集聚、快速出海。2024年,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量突破180万标准箱,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豪雅集团的仓库里,婴童用品、宠物玩具正被打包发往海外。“我们所有的货物都是走海运出口的,其中大概有50%的货物是从宁波舟山港出海。”豪雅集团常务副总裁蔡井泉向本刊记者介绍,他们为了压缩成本,将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货源通过内河运输或铁路运输集中至宁波舟山港,“多式联运的发展让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对我们零售业务的定价很关键”。

港口服务的升级让企业受益明显。蔡井泉特别提到与浙江省海港集团合作的梅山前置仓,“货物放在那里,一次查验就能直接发往海外,效率大幅提升”。

“欧洲、澳洲和加拿大市场增长显著,这得益于港口航线的多元化——现在到汉堡、墨尔本的航线比10年前加密了近一倍,让我们能快速响应新市场需求。”蔡井泉说,这种灵活调整离不开宁波舟山港丰富的航线资源和高效的通关协同能力。

目前,宁波舟山港依托覆盖内陆腹地的多式联运体系以及300多条国际航线,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港口班轮连通性指数(PLSCI)中居全球第二,已成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

隆基物流总监陈盈对此感受尤为深刻。她告诉本刊记者:“我们在全国布局40多个生产基地,物流网络对港口服务的协同性、稳定性要求极高。2024年,隆基通过河海联运、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低碳多式联运模式的应用,全年运费减少超1500万元;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突破2000万元。”

在安徽的工厂,光伏组件通过内河船运到南京,再转海铁联运至宁波舟山港,全程比纯公路运输省20%成本。

“我们在江苏、江西都有合作的内河港,把分散的货源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浙江省海港集团生产安全部副主任黄刚说,“宁波舟山港是枢纽,内河、铁路是网线,把长三角的产业集群串起来。”

为进一步畅通物流通道,宁波舟山港开通“中欧快航”,打造长三角地区发往欧洲的最快航线,开拓“海铁快线+中欧快航+海外仓”全程物流赋能跨境电商的新模式,吸引更多企业深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贸易繁荣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 本刊记者 马铭悦I摄

智慧焕新:定义未来港口新标杆

浙江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也落脚在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上。

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记者看到,绿色能源智控中心的屏幕上,风电、光伏、氢能的实时数据正动态跳动。这里的“风光储氢”多能源融合系统,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要成果。

“当年申报时,集团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反复研究论证。经两轮淘汰制评审,最终从全国54个联合体中脱颖而出。”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经理助理张乾能自豪地介绍,项目示范工程涉及码头海塘上风机建设,“为了推进选址,我们做了多轮论证,在宁波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经专家评审,最终解决了港区风机选址难题。现在两台6.25MW风机年发电2400万度,加上屋顶光伏340万度,能满足整个码头1/3的用电需求。”

对比今昔,变化巨大:“以前码头是‘用油大户’,设备轰鸣;现在桥吊、龙门吊清一色绿电驱动,绿色港口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这里实现了“零排放”氢能产业链闭环。场区内建设了一座制氢加氢(加气)综合能源站,全面满足港区氢能集卡、叉车、堆高机作业。“氢能集卡加一次氢能跑200公里,只排放水,生态效益明显。”张乾能解释,“综合能源站采用余电制氢模式,生产作业空闲时,多余的绿电用来制氢;用电紧张时,氢能可再发电回馈电网。整个项目年发绿电2750万度,减少碳排2.2万吨。”

智慧港口建设同样成效显著。在梅山港区,依靠宁波舟山港自主研发的n-TOS集装箱码头生产操作系统和iECS智能设备调度系统组成的“双芯大脑”,全球规模领先的远控自动化设备集群与超百台智能集卡得以高效协同作业。

“我们码头则是完全开放的混行,就像一条马路上小汽车和公交车和谐共处。”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科研中心主任胡跃朋指着屏幕说,“这套系统测试了3年,光情景模拟就做了数千次。”屏幕上,智能集卡因前方出现人员而减速,立即重新规划路线,安全绕过。

桥吊导师吴起飞作为见证梅山港区智慧化改造升级的亲历者,至今还记得2016年调试远控桥吊的日子:“19个摄像头装了又拆,就为了找最佳角度;司机们练得泄气,说‘像在玩抓娃娃机,总抓不准’。”

那时没人看好远控技术,大家觉得“5000多万元一台的岸桥,吊着重物靠屏幕调整,根本不可能”。可如今,50台桥吊中36台全部实现远控操作,一个昼夜港区能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3.5万标准箱,效率跟传统方式持平;更让人感慨的是,10多年前的2011年,码头只有2个泊位、6台桥吊,年集装箱吞吐量仅54万标准箱,现在已扩展到10个泊位,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准箱,成为宁波舟山港的重要力量。

在龙门吊司机李丽的操作台上,激光对位系统帮她精准放置集装箱,误差不超过5厘米。

这位法学专业女生的经历,藏着码头两代人的“智能化印记”。她母亲早年在港区做收费盖章的窗口服务,如今岗位被电子支付等无纸化方式取代;而她自己,从需要在20多米高、2 平方米的操作室里弯腰操作12小时,变为现在坐在办公室就能操控几公里外的设备。

远控技术、智能调度、无人驾驶等智慧应用不仅重新定义了“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还从试点走向普及,输出至全省沿海和内河港口。

台州港应用智能闸口系统,车辆通过时间缩短至30秒;温州港推广电子放箱平台,实现“秒级放行”;嘉兴港独山港区建成内河智慧物流平台,打通海河联运信息链……

更大的变革正在佛渡岛酝酿。这片与梅山港区隔海相望的8平方公里岛屿,将诞生宁波舟山港首个“满堂式全自动化码头”——码头与堆场直接相连,无人集卡可直抵岸边,效率比传统码头高30%。

“总投资211亿元,预计2027年首期2个泊位建成后,这里能停靠20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年吞吐量达200万标准箱。”浙江海港佛渡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董事长韩路指着规划图对记者说。

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的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历程,是浙江紧扣“枢纽建强”打造高能级开放强省的生动注脚,也是我国推动港口业高速发展的一段缩影。浙江省海港集团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港口向海图强,不仅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出“硬核”力量,更以全省域、多层次的创新实践,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样板。

发布于 2025-10-01 00:58
收藏
1
上一篇:浙江南浔古镇,游客畅游水乡,风情万种尽收眼底 下一篇:乡村振兴在行动,浙江松阳千年古韵焕发新活力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