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把100%绵羊毛做成可拆两件套,标价两千出头,48小时小红书笔记破万,羽绒服厂商连夜把库存从直播间下架。
这件大衣的纤维直径18.5微米,比普通羊毛细3微米,比山羊绒粗1微米,卡在“平价”与“奢感”中间那条线。

品牌把检测报告放大贴在商品页,数据写得比成分表还显眼,就是告诉买家:你花的钱刚好买到“像羊绒”的触感,又没到羊绒的价。

双面呢每米坯布成本比单面呢贵40元,工厂一次裁两片再手工缝合,工时翻倍,ELLE却敢把零售价压到快时尚区间,算盘打在“一件顶三件”的拆解穿法上:大衣卖一次,马甲再卖一次,合起来还能卖一次,三次曝光换一条视频流量,平台算法自然把链接推到首页。

卡其和咖色两个色卡,色牢度都做到4级,洗十次不泛白,拍穿搭视频不用滤镜也不会穿帮。

品牌提前把布料送到上海十家洗衣店做缩水测试,报告公开挂在详情页,等于告诉消费者:你洗坏了算我的。

羽绒服今年原料绒涨价30%,品牌不敢跟,ELLE趁机用“环保树脂扣”替代金属扣,一颗扣子省8毛,整件省出24元,刚好拿来补贴双面呢的工费,账算得比超市小票还细。

社交平台上博主晒图,统一标签“平价羊绒”,点进去却都挂同一款购物链接,佣金比例15%,比卖羽绒服高5个点。

ELLE没花一分广告费,靠佣金就让博主抢着发笔记,48小时冲上万条,把“羽绒服显胖”推成热搜。

品牌经理在内部群晒后台数据:点击转化率18%,比店铺均值高3倍,退货率只有7%,比羽绒服低10个点,说明买家下单前就被“一件三穿”说服,收到后懒得退。

库存策略更狠,首批只产八千件,分三批发货,每批间隔十天,页面实时显示“仅剩32件”,把预售玩成秒杀。

羽绒服厂商看到数据,以为消费者突然变心,其实不过是ELLE把冬季预算提前锁进自己口袋。

明年后绵羊毛价格若上涨,品牌已经用低价锁死用户心智,再出新款就能顺势提价,现在赔本赚吆喝,算的是明年秋冬的账。

买十件快时尚不如买一件能拆三件的大衣,这话听着像省钱,其实是让你一次性把预算全掏出来。
钱包已经替你做了选择,你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