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张莫高窟门票提前30天被抢空,故宫8万个名额按小时切开卖,布达拉宫干脆把窗口关了,2024年的玩法只有一条:先抢到票,再谈远方。
限流数字背后不是保护,是算账。

敦煌研究院把日接待砍到6000,比疫情前少一半,可官网同时放出1680元特窟套餐,瞬间售罄,算下来单日门票收入反增三成。
北京故宫更直接,8万人切成8个时段,每时段1万,小时客流峰值被削平,可周边冰窖餐厅的下午茶套餐同步涨价到188元一份,翻台率稳在4轮以上。

门票没涨,钱一分没少收,还把“保护”两个字说得响亮,面子和里子一起装进兜里。
西藏把珠峰大本营后撤到海拔5000米,游客再多也踩不到雪线,环保押金一人200元,按去年进山13万人算,2600万元到账,不退的理由写得很细:只要你在营地外扔过一次纸巾,押金就捐给珠峰环保基金。

很多人为了朋友圈那张8848石碑照,乖乖扫码交钱,谁还会去计较有没有真看到峰顶。
机票和铁路也在配合这场“抢票游戏”。

稻城亚丁机场新增三条航线,每天多出500个座位,成都出发单程含税飙到1800元,比飞拉萨还贵,可航班落地时间是下午4点,想在当天进景区必须订景区直通车加索道套票,398元一分不少。
喀纳斯通禾木的巴士一天发12班,单程票价80元,比自驾油钱贵一倍,可不买票你就开不进去,核心草原设了环保车换乘点,自家车轮只能停在外面晒太阳。
限流、预约、环保车,三条线拧成一根绳子,把游客捆在官方划好的消费动线里。

想拍照,可以,先买套票;想深度,也行,加钱升级特窟;想省钱,那就凌晨5点去刷退票,拼运气。
过去旅游是“我来过”,现在是“我约到”,一张预约截图的炫耀值,比风景本身更值钱。

有人算过,按《国家地理》50个清单全刷一遍,门票加索道区间车环保车,一人至少要花掉一万八,还没算机票酒店。
去过10个就能在朋友圈横着走,不是风景有多牛,是你手速和钱包同时在线。

景区把数字卡得死,游客把攻略卷得疯,平台把退票提醒做成VIP服务,黄牛把预约号卖到三百一个。
风景没变,玩法全变,变出来的每一分钱都写着“限量”两个字。
下次看到别人晒布达拉宫预约码,你是点赞还是告诉他抢票按钮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