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崛起,一座座文化新地标引领城市风尚新篇章
这座句话描绘了深圳正在快速发展和建设一系列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地标。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
1. "一座座":这个词意味着数量众多,每个地标都是独立的,但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它强调了地标的多样性和分布。
2. "文化新地标":这指的是具有文化意义和象征性的新建筑或区域。这些地标通常代表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历史遗产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它们可能包括博物馆、艺术中心、图书馆、剧院、历史建筑等。
3. "在深圳":这表明这些地标位于中国广东省的深圳市。深圳是中国的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创新精神而闻名。
4. "加快崛起":这个词组意味着这些地标的建设和落成速度很快,反映了深圳的快速发展和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它也暗示了深圳正在努力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和国际形象。
总的来说,这句话传达了深圳正在积极建设和推广其文化地标,以展示其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些地标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新的文化体验,也成为了深圳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内容:
日前,“湾区之眼”正式揭开面纱,为推动深圳文化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建筑本体的设计语言来看,它也是深圳引领未来主义建筑风潮的一大重要载体,生动展现出城市的创新活力。近日,记者走访深圳多个建成或在建的重大文体设施项目,深刻感受到建筑如何以其独到设计魅力,承载起人们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妙想象。
迥异独到,新地标各有创新设计语言
近段时间以来,深圳一批重大文体设施相继竣工启用,凭借创新理念、设计巧思和人文关怀,成为深圳建筑图景中的一颗颗耀眼新星。
位于光明区的深圳科技馆新馆,自开业以来便人潮不断,不少市民携家带口前来感受“创新之城”的科技魅力。这个新晋科学文化新地标的整体轮廓宛如一艘科幻方舟,充斥着探索未知、激发想象的造型理念。建筑的外立面由95888块特制金属片组成“太空皮肤”,在不同天气、不同时段可呈现出“变装”的视觉效果,仿佛天体运行般神秘而迷人。
“在光线折射下,科技馆新馆的外观能够模拟出极光、星云、耀斑等宇宙奇观,这使它本身也成为一项极具科技感的常设‘展品’,为深圳城市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未来主义色彩。”深圳市建筑工务署项目主任陈锋说。
不久前,2025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季后赛在深圳火热开战,落地场馆为位于龙岗区的布吉文体中心,不同于传统文体中心封闭式的外观设计,这座去年底正式投用的文化地标采用建筑体量盒子的组合变化,形成了多样的建筑外立面形象。
承建方中建七局六公司项目经理杨阳介绍,该场馆以“块体错落组合”为设计语言,通过大尺度挑空与分布式空中花园的巧妙融合,塑造出灵动轻盈的建筑形态。外立面则采用了高饱和度的橙色陶板幕墙,以锯齿状布局在光影交错中形成强烈视觉张力,是该片区极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
凭借“垂直艺术文化聚落”的理念,布吉文体中心打造出多面建筑美学。它不仅可满足辖区及附近居民对文体基础设施的需求,还可满足举办文化展览、图书阅读、体育赛事活动等文体活动需要。在“湾区之眼”开启深圳西部文化新窗口的同时,布吉文体中心正以科技与美学的双翼,助力东部城区文化活力腾飞。
以人为本,建筑与居民建起情感连接
除了建成投用的场馆之外,深圳还有一批设计精妙、造型独到的重大文体项目即将竣工投入使用。
走进位于坂田街道的龙岗国际艺术中心项目,该场馆正处于装饰装修阶段,施工现场一片忙碌,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面竣工交付。
在空中以无人机角度俯瞰,该场馆造型风格突出,形似一把巨型“吉他”,凭借强烈的设计语言成为广大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讨论话题。
“项目旨在为龙岗乃至深圳市打造一个全新的艺术和表演场所。”承建方中建三局深圳公司项目负责人江旋介绍,在设计上,龙岗国际艺术中心力求展现琵琶、二胡等中国古典乐器的抒情之美,其空间组织与设计别具匠心,旨在引导游客想象自己正置身于乐器内部。“光线如音符般从‘音孔’和‘指孔’渗入,游客穿行其中,即可沉浸式体验内部空间与自然光影的独特艺术氛围。”
不远处的民治街道,深圳市重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深圳市文化馆新馆同样在紧张施工中,将于年内竣工。在设计上,该馆以文化之舟·云上艺村为核心,通过整合多项文化艺术功能,融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力图打造具有文化性的新一代艺术中心。
“文化馆新馆主要空间由两条立体交叉的公共轴线组成,三个广场空间串联成一条艺术长廊,一条演艺大街穿越演艺大厅到达水岸。广场空间串联成一条徐徐蜿蜒上行的‘艺术长廊’,像进入公园一样,市民可以在建筑上休闲和健身。作为城市观景平台,市民还可以登上屋顶,欣赏城市独特美景。”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有关负责人介绍。
鲜明的设计风格,独特的文化魅力,一座座文化新地标在深圳加快崛起,成为这座城市新的文化符号,并与居民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
从设计理念来看,“以人为本”是它们的核心底座。这批文体设施正尝试以多元文化体验,叠加多种创意元素,打造出一个个沉浸式、体验式、复合式的文化主题融合空间,使居民在富有创造性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里能够实现自由联动、紧密联结。以这样的文体设施为载体,深圳正用文化的力量,让城市更有温度。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