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光心语
城市夜色下,万家灯火之中,你有没有突然觉得自己如同漂浮在深海里——孤独而疲惫,有些力不从心?也许很多人没有说出口,但这份生活带来的倦怠,总在静默时刻突如其来,裹挟着一点点无力和迷惘。当工作、家庭、琐事都变成压力,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问题:生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我记得表哥王林曾嘲笑过“精神寄托”这个词。他说成年人不需要自我安慰,只要把每一天过下去就好。可一年后,他突然联系我,声音里藏着前所未有的低落。他说,自己已经好久没真正开心过,不知道生活还能给他留下什么期待。他辞去了高薪的工作,因为觉得所有的奔忙都只是机械重复,好像整个人都被消耗光了。后来,他开始每天花一小时弹吉他,哪怕只是练习简单的曲子,也让他觉得重新找回了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很认真地对我说:“其实我们都需要有能撑住灵魂的那部分东西,否则真的很容易被生活打败。”

很多人在日常的追赶中会忽略这个问题。你可能早上六点就醒,面对不尽的会议与excel表;下班时在地铁里刷着无趣的新闻,下意识点开社交平台,却发现大家其实都没有那么快活。然而谁都无法否认,我们并不是只靠吃饭、睡觉、工作就能活下去,每个人内心都渴望着让自己有意义的事物。有些人把信仰当做精神寄托,有些人钟情于热爱的事业,甚至养只猫或者泡一壶茶,都能成为心理上的支撑。

小区里有个阿姨叫刘芳,年轻时她是单位的顶梁柱,最爱操心孩子升学、家里收入、左邻右舍的评价。可是孩子上大学离家之后,她逐渐感到空虚和茫然。有段时间,她每天坐在沙发上盯着窗外发呆,直到偶然参加了社区合唱团。唱歌并不为赚钱,甚至水平也很一般,可是每一次排练都让她觉得生活又亮起来了。刘芳说,以前的人生是满满的责任,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寄托,现在每周几次的合唱,她都看作是专属于自己的仪式感,“有了这个精神角落,才觉得整个人不是空的。”

其实,所谓精神寄托,就是找到能够安放你的情感或心灵的那个地方。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可以是一项爱好、一种信念,甚至是最普通的一句温暖问候。很多人在朋友圈里晒健身成果、读书笔记、手工艺品,其实他们并不一定想炫耀,而是在通过这些事情给自己的生活赋予一点微光。在经济压力、社会比较、婚育焦虑无处不在的现在,这样的微光更显珍贵。一个人常常能够承受生活巨大的重量,并不是因为足够坚强,而是因为心中仍有寄托,因此不至于在风雨里迷失自我。

曾经我自己也陷入过长时间的低谷,每天醒来都很难找到动力去迎接新的一天,把希望都压在了“下一次假期”上。直到有一天,朋友给我寄来一本她亲手制作的手账,上面记录着我们一起经历的小事,那种温暖的回忆让我发现,即使日子很寒冷,还是有值得珍惜的人和事。从那之后,我开始尝试写一点随笔、拍照、种两盆绿植。这些小小的寄托,帮我慢慢脱离生活的惯性,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出口的门。

也许你也曾问过:是不是只有“伟大”的梦想或永恒的信仰才配称为精神寄托?其实并非如此。每个人的寄托都不同,可以是一本小说里的主角命运,可以是晨跑时的清风,也可以是与朋友畅谈时短暂的安全感。疲惫的生活让我们容易怀疑一切,但正因为艰难,更需要找到那个能够让你暂时停靠、喘口气的地方。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哪怕一天过得再糟糕,只要下班路上听一首喜欢的歌、翻一页心爱的诗集,或者简单地和某个人视频聊聊,忽然之间,心情就好了一些。这样的力量往往超出想象,它让我们在千篇一律的生活里,留下一点不被吞噬的自我。我们无法逃开琐碎、责任和压力,但至少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此刻的你,也觉得格外孤独和疲惫,不妨问一问自己:我真正喜欢的事物在哪里?它是不是能够为我抵挡风雨,让我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块安放心灵的小天地?
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总要试着为自己找一盏灯,让心底不至于全然黑暗。疲惫的生活里,那个精神寄托,也许就是我们重新获得勇气与爱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