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爱好书法,他的字刚劲雄健,奔放流畅,具有精深的功力素养。这与他几十年博览群帖、勤写苦练是分不开的。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六十岁上下,正是领袖人物的华岁英年。毛泽东经常临摹碑帖,在书法上博采众长,深化升华。由于青年时期受晋唐小楷和魏碑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书风,在豪迈的气势之中,增加了灵动峻拔、雄强老辣,字势由险绝复归平正。
毛泽东从杭州带回的砚台
这一时期,毛泽东每年都到杭州住一些日子,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几个月。一到杭州,随行秘书便从一个书箱里拿出碑帖和砚台、毛笔、宣纸等书写工具。毛泽东除撰批文件外,仍时常读帖写字练书法。曾当过毛泽东秘书的林克说,20世纪50年代,国家进入巩固政权和经济建设时期,虽然百废待兴,有艰巨的建设任务,但生活毕竟安定得多。作为领袖,毛泽东尽管日理万机、运筹帷幄,心情毕竟轻松了些。他饱览碑帖,钻研琢磨,看过四百余种碑帖,收存了六百余种拓本和石刻影印件,特别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帖及怀素的草书帖。
毛泽东在杭州为第二次政治情报工作会议题词
有人称:毛泽东是天下第一人,毛泽东的书法是天下第一书。他对书法很有造诣,从不马虎。1955年冬,毛泽东在杭州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当时参加第二次政治情报工作会议的同志请他题词,他欣然应允,写了“实事求是,努力工作”的题词,写了好几遍才满意。1964年秋,毛泽东在汪庄寓所里手书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毛泽东手书王昌龄《从军行》
他那横空出世、大笔纵横、豪气倾海、雄风万里的书风,令在场的李富春、李先念等人连声叫绝。1975年春,毛泽东在杭州住了两个多月,直到4月13日离杭返京。在杭期间,汪庄他那间朴素的卧室兼书房里,桌上、床上、茶几上,摆满了碑帖。可见,毛泽东不顾病痛折磨,仍在读帖钻研书法。晚年,他的书法比青少年时期有更大的进步。这种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钦佩。在练习书法中,毛泽东有深切的体会,他说:“练习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的养身之法。”“书法是一门艺术,需要有天分。但要想在书法方面获得成功,最主要的还是靠勤奋,还是靠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自古及今,哪一个书法家不是靠勤学苦练而获得艺术成功的呢?”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到杭州丁家山四角亭召开一次重要会议,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向位于山顶的“康庄”走去,行至南坡,见这里怪石嶙峋,奇异突兀,在一处险峻的峭石下,一汪泓水清澈见底,毛泽东在这里停步观望。峭石上刻着自誉为“南海先生”的康有为所题“潜岩”“康山”两词。
刘庄内奇石“蟺叶”
在石刻“蟺叶”旁,毛泽东、陈伯达、田家英、林克盘桓片刻,欣赏着金石大师吴昌硕留下的墨宝,略论短长,并从吴昌硕说开去,议论开了古今中外书法。很快,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伪成了谈话的中心内容。兰亭,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地方。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司徒谢安、右司马孙绰等42人,盛会于兰亭行修禊(古代一种风俗,此日临水祭神,以消除不祥)之礼。他们坐在曲水边,让酒杯缓缓地流淌,酒杯停在谁身边,谁就被罚酒作诗。王羲之把这次大家写的诗句汇集起来,作了一篇序,记述聚会经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谈话渐渐变成了一场真伪《兰亭集序》的学术讨论。田家英说:“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的真迹已做了唐太宗的殉葬品,现存的都是名家临摹经过石刻的拓本。”陈伯达坚持说:“《兰亭集序》为武则天的陪葬品,留存在世上的均是宋人伪托。”“古籍中有萧翼赚取《兰亭集序》的传说。”林克说。“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载:萧翼奉太宗之命,到永欣寺中,从辩才和尚手里骗到《兰亭集序》。”田家英知识渊博,他接过话,有板有眼地说。林克显然同意田家英的观点。
毛泽东手书《兰亭集序》(局部)毛泽东手书《兰亭集序》(局部)
毛泽东观而不语。稍许,他环视了一下陈、田、林,微笑着说了“入木三分”的故事:王羲之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这位友人不在家。于是,他在人家的茶几上写下了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想把他写的字擦掉,可是用力擦也擦不净,用水洗也洗不清。木工拿去雕刻时才发现,这木板到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王羲之写字的墨汁!
毛泽东印
毛泽东又讲了“一笔鹅字”“墨池”等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故事。毛泽东说:“《兰亭集序》不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更大。要是真迹能留下来那是国宝啊!可惜葬到唐皇的坟墓里去了。”又说:“我赞成田家英的说法。”毛泽东精通书法,深谙书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中无人与之匹敌。毛泽东言毕,陈、田、林及其他随行人员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