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村寨奏响乡村振兴的旋律新歌

佤族村寨奏响乡村振兴的旋律新歌"/

这句话“佤族村寨唱起乡村振兴新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将佤族村寨的日常生活、文化特色与国家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1. "文化载体:" “唱起”和“新歌”将乡村振兴的成就、新面貌、新生活以及佤族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和喜悦,用音乐、文化这种易于传播和感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2. "生活写照:" 它暗示着佤族村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活条件改善,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3. "主题突出:" 强调了佤族村寨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展现了民族地区发展的成果和特色。 4. "情感表达:" 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情感,歌颂了乡村振兴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及在政策扶持下佤族人民主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
"可以进一步展开的内涵可能包括:"
"经济发展:" 村寨产业兴旺,例如茶叶、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了增收。 "基础设施:" 道路、住房、水电、网络等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文化传承:" 佤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得到保护和发扬,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生态改善:" 环境保护

相关内容:

木杵砸进石臼,蒸熟的米粒在一次次撞击中从散粒变成团块,最终化作光滑绵韧的米团。在云南腾冲司莫拉佤族村,《巴基斯坦观察家报》董事长兼总编辑费萨尔·马利克踏在结实的舂杵上体验制作大米粑粑,脸上掩不住好奇与欣喜。

接下来,费萨尔·马利克学着将温热的米团放进木雕模具,模具内里刻着“寿”字雕花图案。按压平整后,模具倒扣在竹匾上,轻轻敲击模具底部,一个洁白无瑕、印着精致花纹的米粑便完整地脱落下来。土砌的火塘里,经过烤制,混合着炭香与米香的雾气蒸腾而起,迅速弥漫整个屋子。

9月20日上午,国际传播“丝路奖”采风行团队来到位于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的司莫拉佤族村,在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大米粑粑正是佤族新年传统食物。

体验了制作工序后,费萨尔·马利克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制作工艺,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做好的大米粑粑再加上一款口味独特的辣酱,味道非常值得尝试。”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

近年来,腾冲市委、市政府科学围绕把“司莫拉”打造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范本,编制《清水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云上司莫拉总体规划》,加快“司莫拉”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

目前,村内建成农家乐10户,民宿4家,从事农特商品售卖40户,36名村民参加餐厅务工和景区保洁、讲解、秩序维护等实现稳定就业。建成具有浓厚司莫拉风情的大米粑粑加工厂、幸福餐厅、幸福书吧等,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

费萨尔·马利克说:“我去过世界上很多村庄,这里非常独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村民们都在努力地工作,我希望将这里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人。”

统筹:柳琛子 赵晓琳

协调:王玉琳 谢万容

文字:王喆宁

摄影:翁奇羽

发布于 2025-09-28 18:28
收藏
1
上一篇:河套平原荒滩“披绿生金”,塞北乡村庭院“花果富民”,生态转型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下一篇:秦岭脚下,生态价值彰显——“生态账”越算越值!